:::

學術成果

:::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97
學號 
姓名鄒欣純
標題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指導教授林啟超
畢業日期2009-06
附件檔案 
參考連結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QUyqb/record?r1=1&h1=19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於:一、探討國中生不同背景變項在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和學習適應之差異情形;二、探討國中生同儕關係、師生關係以及學習適應之相關性;三、探討國中生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對學習適應各層面之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抽取10所國中,28個班級,共1020人為研究樣本。問卷分為「同儕關係量表」、「師生關係量表」和「學習適應量表」,施測所得資料運用描述性統計,賀德臨T²考驗、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來考驗各項假設。
參考文獻一、中文參考文獻
方武昌(2002)。國小學童資訊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39-177。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秀、陸洛譯,Argyle, M. 著(1995)。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學院學報,2,99-152。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耘、葉忠根、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王逢賢(無日期)。師生關係。中國大百科智慧藏。2004年12月30日,取自http://192.192.96.173:8080/web34m/Content.asp?ID=3344&Query=1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中市政府教育處(2008)。各級學校統計資料。2008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tceb.edu.tw/new/school/index.php?m=99&m1=6&m2=51。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27,31-73。
李坤崇(1985)。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之評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靜怡(2004)。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麗日(1986)。國中生人際問題之研究—以台中縣光復國中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杜永泰(2004)。華人師生關係測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惠君(2004)。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愫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3-115。
周燦德(2008)。師生關係理論及實徵研究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66,80-91。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素妃(1992)。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市:五南。
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1992)。國小六年級城村學生之學習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翠湄譯,Shaffer, D. R. 著(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發行於1994)。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胡斐斐(1986)。家庭穩定性、母親教育程度及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苗延威譯,Argyle M. & Henderson M. 著(1996)。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西森(1997)。師生關係與溝通技巧。學生輔導,49,52-61。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麗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師範學院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怡貞(1998 )。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關因素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 : 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菁芬(2007)。家長參與、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問卷。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照璧(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朝淵(2005)。國中生同儕關係之自我覺察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殷宏(1999)。師生互動策略探究。中等教育,50(6),62-80。
許惠珠(1996)。人際關係。台北市:華杏出版社。
郭秀緞(2003)。後設認知的理論與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1,149-158。
郭秀緞(2003)。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榮澤(1985)。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奎熹(1996)。社會變遷與師生關係。彰化文教,39(40),5-11。
陳奎熹(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若男(1992)。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2。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5-14頁。
陳皎眉(1995)。美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36,18-23。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市:師苑。
曾惠敏(1994)。從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人種誌研究的經驗。載於黃正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漢文。
程紋貞(1995)。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黃文瑛(1977)。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117-142。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珍(2003)。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光明(1983)。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牧仁譯,Erwin P. 著(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市:五南圖書。
黃恆(1969)。台北市國小教育問題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研究專輯,17,31-50。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湘淳(2000)。國中生英語與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黃琴雅(1991)。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84-256。
黃稚雅(2004)。國中學生家庭教育資本、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德祥(198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昌裕(2000)。教訓輔層面的師生關係。訓育研究,39(2),50-56。
楊淑瑛(2001) 。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詹馨(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6-7。
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3178-3182。
趙梅如(1989)。國中學生教師信任感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福鎔(1996)。小學教師的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秀真(1998)。學習策略訓練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學習適應.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舜分(2006)。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領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美貴(1980)。學習行為問卷。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佩昀(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師大教育所集刊,26,1-97。
簡茂發(1993)。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市:心理圖書出版社。
簡茂發(1995)。教學方法與評量。國教輔導,31(4),3-12。
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93-104。
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國英(1995)。從親密關係觀點看青少年親子關係及其測量。測驗與輔導,133,2732-2737。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寶鳳(2005)。國小教師生涯瓶頸與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羅寶鳳(2005)。從字體心理學的理論分析施生關係及其對人格建構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8(2),325-352。
蘇建文(1993)。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花師教育學報,2,263-292。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二、英文參考文獻
Adler, A. (1964).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New York: Harper & Row.
Ang, R. P. (200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ventory using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4(1), 55-73.
Argyle, M. & Henderson, M. (1985). The anatomy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 rules and skills needed to manage them successfully. London, England: Penguin.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Ausubel, D., Sullivan, E., & Ives, S. (1980). Theory and problems of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Gurne & Stratton.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rk, L. 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erndt T. J. (1982). 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Birch, S. H., & Ladd, G. W. (1998).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5), 934-946.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Brown, B. B. (1989). The role of peer groups i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econdary school. In Berndt, T. J. & Ladd, G. W.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188-245).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uhrmester, D. & Furman, W.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ionship and intimacy. Child Development, 58, 1101-1113.
Buhrmester D. (1990). 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se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 1101-1111.
Coie, J. D., Dodge, K. A. & Kupersmidt, J. B. (1990). Peer 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Asher, S. R. & Coie, J. D.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pp.17-5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88).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alem, NH: Ayer.
Cook, G. B., Cameron, L. D. & Tankersley, M. (2008). Inclusive teachers’ attitudinal ratings of thei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40(4), 230-238.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
Davidson, H. H. & Lang, G. (1960).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teachers’ feeling towards them related to self-perception, school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9, 377-383.
Dobransky, N. D. & Frymier, A. B. (2004). Develop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hrough out of cla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52(3), 211-223.
Epstein, J. L. (1984). School policy and parent involvement: Research results.
Educational Horizons, 62(2), 70-72.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Erwin, P. (1993).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Estell, B. D., Jones, H. M., Pearl, R., Farmer, W. T. & Rodkin, C. P. (2008). Peer groups, popularity, and social preference: Trajectories of social functioning among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41(1), 5-14.
Goffman, E. (1971). Relation in public: 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Books.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6).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5th ed.). Pacific Grove, CA: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Hartmann, L. M. (1986). Social anxiety, problem drinking, and self-awareness. In L. M. Hartman & K. R. Blankstein (Eds.). Perception of self in emotional disorder and psychotherapy. New York: Plenum.
Holmes, M. R., McNeil, M., Adorna, P. & Procaccino, K. J. (2008). Collegiate student athletes' preferences and perceptions regarding peer relationships. Collegiate Student Athletes, 31(4), 338-351.
Hunter, T. F. (1984). Socializing procedures in parent-child and friendship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6), 1092-1099.
Hurrelmann, K., & Engel, U. (1992). Delinquency as a symptom of adolescents? Orientation toward status and succes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1), 119-138.
Jarvinen, D. W. & Nicholls, J. G. (1996). Adolescents’ social goals,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success, 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2, 435-441.
Kerns, K. A., Klepac, L., & Cole, A. (1996). Peer relations and pre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in the child-moth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3), 457-466.
Kohlberg, L. (1984). The psychology of the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 Row.
Konu, A. I., Lintonen, T. P. & Autio, V. J. (2002). Evaluation of well-being in schools: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general subjective well-be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3(2), 187-200.
Ladd, G. W. (1989). Toward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 In Berndt, T. J. & Ladd, G. W.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1-14). New York: Wiely.
Ladd, G. W. (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 1081-1100.
Ladd, G. W., Kochenderfer, B. J., & Coleman, C. C. (1997). 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 friendship, and victimization: Distinct rela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 Child Development, 68(6), 1181-1197.
Lair, J. (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 peer counseling. In R. J. Corsini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 493-494.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Leacock, E. (1969).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ity schools. New York: Basic Books.
Maslow, H.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In W. M Charles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urray, C. & Greenberg, M. T. (2000).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teachers and bonds with school: An investigation of patterns and correlations in middle childhood.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8(5), 423-445.
Nelson, M. R. & DeBacker, K. T. (2008).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peer climate and best friend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6(2), 170-189.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 (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Pianta, R. C., & Steinberg, M. (1992).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o school.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57, 61-78.
Russel, D. W. (1996). Job-related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among teach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20), 269-274.
Santrock, J. W. (2003). Adolescent. NY: The Graw-Hall Company.
Satterfield, W. A., & Lyddon, W. J. (1995). Client attachment and perception of the working alliance with counselor traine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 187-189.
Schiamberg, L. B. (1988).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acmillian.
Selman, R. L. (1980). 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naly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opping, K. (1998).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 249-276.
Urberg, K. A., Degirmencioglu, S. M., Tolson, J. M. & Halliday-Scher, K. (1995).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peer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540-547.
Vasta, R., Haith, M. M., & Miller, S. A. (1995). Child psychology: The modern scie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E. Hanfmann & J. Kasanin,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34)
Wentzel, K. R., & Asher, S. R. (1995). The academic lives of neglected, rejected,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6(3), 756-763.
White, K. J. & Kistner, J. (1992).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feedback on young children’s peer preference and percep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5), 933-940.
Woods, P. (1980). Strateg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Woods, P. (Ed.). Teacher strategies (pp.18-33). London: Croom Helm.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