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成果

:::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94
學號 
姓名何文揚
標題當國中生遇上男女翹翹板--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意識發展之影響
指導教授趙長寧
畢業日期2006-06
附件檔案 
參考連結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QUyqb/record?r1=1&h1=27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生參與「男女翹翹板」性別教育團體方案後對於其性別意識發展有何影響,並從過程中找出有效的團體諮商實施方式,以提供相關實務工作者在輔導實務工作上之參考,作為未來國中青少年輔導之應用。
參考文獻壹.中文文獻
九年一貫課程說明(無日期),2005年7月1日。取自國教專業社群網頁: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4.php
女性電子報(2005)。女人攻占聯合國。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95-0.htm
女學會整理(2005)。性別主流化,我們要求設立中央一級專責機關推動!。2005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wrp.org.tw/word/%E8%AA%AA%E5%B8%96%E7%B0%A1%E6%98%8E%E7%89%880402--%E5%A5%B3%E5%AD%B8%E6%9C%83%E6%95%B4%E7%90%86.doc
方德隆 (1999)。多元文化時代中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向。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王君琳(2004)。好聚好散終結情殺。2005年4月10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microphone/microphone65.htm
王敏如(2003)。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別知識與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雅各(1999)同志平權運動。載於王雅各編(1999)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
再現(下),227-258。台北:心理。
王雅各(譯)(2002)。Gilligan, C.原著。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台北:心理。
王慧鈴(2001)。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麗容(2003)。性別意識的建構與內涵,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會議紀錄。2005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wrp.org.tw/Conf/index2c2.htm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
何春蕤(2004)。文化公民權,玩真的?還是搞假的?──讓同志公民來檢驗一下吧!2006年5月10日。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Column/ho_jo08.htm
余嬪、蔡培村(1999)。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研究。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40)。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素柔(2005)。尊重性別差異與追求性別平等專題報導四-李安妮:性別主流化讓男女同獲更多選擇自由。94年12月30日。取自:http://cna.com.tw/spec/specread.php?id=200508280156&pt=0&LArr=200508280156,200508280155,200508280154,200508280153&no=0310
吳雪如(2001)。兩性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翠珍(2002)。『男女大不同?』談媒體的性別呈現。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sdchild.cn/list.asp?id=1081
吳翠珍(2004)。媒體素養教育是什麼?怎麼教。2006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dl_file/activity/act_03/01_whatoteach.pdf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鍾秋玉。(1997)。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頁260-299 。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業謙、周光淦(譯)(2005)。Jary D. & Jary J.原著。社會學辭典(2版)(Sociology-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林玉玫(2001)。性別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知識、性別態度與自我保護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佩萱(2003)。教師性別角色影響其執行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
林怡君(1998)。兩性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兩性知識、態度及相處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2004)。性取向污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個同性戀議題的教學實踐。研究教育集刊,50(3),91-121。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翠湄(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及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翠湄(譯)(1995)。Shaffer, D. R.原著。社會與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頁113-127。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Abbott, P.& Wallace, C.原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巨流。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紀惠容、畢恆達(1998)。專題引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0-42。
胡幼慧(1996)。 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頁271 - 284 )。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頁159 - 170 )。台北:巨流。
孫秀蕙(1999)。廣告與兩性。載於王雅各編(1999)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下),63-91。台北:心理。
徐惠媜(2000)。三角休閒諮商模式對中輟學生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榮耀之役。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殷童娟(2000)。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有效性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高中家政課為例之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 玨 (1998)。女性觀點的心理健康。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9,1-2。
張 玨(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玉芬(2001)。性別平等成長團體對國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承漢(譯)(1993)。Broom, L., Bonjean, M. C. & Broom, H. D.原著。社會學(Sociology)。台北:巨流。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書局。
張慧娟(2002)。社會行動取向的性別平權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台北:正中書局。
張麗麗(2004)。男孩?女孩?— 談幼兒性別意識的培養。2005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sdchild.cn/list.asp?id=1081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27–45)。台北︰巨流。
畢恆達(1999)。當男人遇見女性主義: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2005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new_page_16.htm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
莊明貞(1997)。兩性教育的反思座談會記實。教育研究,54,10-36。
莊明貞(1999)。性別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2000)。兩性教育融入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的規劃與展望。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class.eje.isst.edu.tw//files/20000119%E4%B9%9D%E5%B9%B4%E4%B8%
許雪芳(2002)。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Newman, P. & Newman, B.原著。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Development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台北:揚智。
陳瑩娟(2003)。學齡前兒童性別認知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光中、秦文力、周素嫻(譯)(1996)。Smelser, N.原著。社會學(Sociology)。台北:桂冠圖書。
陳威志(2003)。國小六年級女生性別意識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美華(2005)。性別主流化。94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hsny.tpg.gov.tw/studydata/2005_3_23_940322性別主流化.ppt
游美惠(1999a)。性別平權的性/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0,4-15。
游美惠(1999b)。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形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彩勤(2001)。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文三(1998)。近卅年來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研究的回顧分析。教育學刊,14,231-274。
黃月霞(1991)。團體諮商。台北:五南。
黃明娟(2000)。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需求評估與教學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政傑(1995)。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文化社會課程取向(頁 81-96)。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慧真(譯)(1994)。Olds, S. W. & Papalia D. E原著。發展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台北:桂冠。
黃麗琴(1986)。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論變遷中婦女地位。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巧玲(2002)。性別意識、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一個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凝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86-97。
楊佳羚(1998)。所有的狗狗都是男生/從性別刻板印象談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74-77。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上):教師基礎觀念大挑戰。台北:女書。
葉明芬(2000)。國民中學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教學實施研究--以家政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惠鳳(2002)。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青少年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仲冬(1999)。性別教育之我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24-27。
劉安真、黃慧涵、梁淑娟、顏妃伶(譯)(1995)。Jacobs, Ed E., Masson, L. Robert, Harvill, L. Riley.原著。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Group counseling-strategies & skills)。台北:五南。
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Basow, A. Susan原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台北:揚智。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Basow, A. Susan原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台北:揚智。
劉慧君(譯)(1998)。Centerwall, E.原著。可以真實感受的愛-瑞典性教育教師手冊(Love! You can really feel it, you know !)。台北:女書。
劉曉春、張意真(譯)(1997)。Reid,E. Kenneth原著。社會團體工作(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groups: a clinical perspective)。台北:揚智。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蔡佩芳(2003)。我是女生,漂亮的女生?!廣告中的美貌迷思與青少女的性別認同。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培村(1999)。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探析。學生輔導,60,126-147。
駱慧文(2000)。女性主義觀點教學法之運用。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 236 - 244)。台北市:教育部。
謝小芩(2001)。台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94年12月30日。取自: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education/08.htm
謝小苓、王秀雲(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形態分析。2005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doc/課程教學/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論文.doc。
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
謝臥龍(1998)。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2005年7月3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study/index5.asp
謝芳怡(1993)。教師性別意識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以兩位國小教師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鍾佩怡(2000)。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中學生的性別平權教學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鍾佩怡(2002)。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北市:女書。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9-48。
蘇芊玲(1998)。兩性教育-家庭—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94年12月30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education/stone0.htm
蘇芊玲(1998)。家庭-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05-118。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第二版)。北市:女書。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貳、英文文獻
Banks J. A.& C. A. M. Banks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iddle, B.J.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 Academic.
Chafetz, J. S. (1990). Gender equity: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stability and change.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0).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5), 2-14.
Corey, G. (1990).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3rd ed.). Practice Grove, CA: Brooks/Cole.
Dennison S. T.(1988). Activities for adolescents in therapy: A handbook of facilitating guidelines and planning ideas for group therapy with troubled adolescents.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Doyle, J. A. & Paludi, M. A. (1991). Sex and gender: The human experience (2ed). Now York: McGraw-Hill.
Elliott, J. (1992).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Ferrara, M. L. (1992). Group counseling with juvenile delinquents: the limit and lead approach. Newbury Park, CA: Sage.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4).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Jackson, T. L. & Davis, J. L. (2000). Prevention of sexual and physical assault toward women: A program for male athlete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8, 589-605.
Jacobs, E. E, Masson, R. L.&Harvill, R. L. (1998). Group counseling: Strategies and skills. Practice Grove, CA: Brooks/Cole.
Klein, S.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cKinnon, M. & Ahola-Sidaway, J. (1995). ‘Workin’ with the boys’: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non-traditional work initiatives for adolescent females in secondary schools. Gender and Education, 7(3), 327-339.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Rinehart, S. T. (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Sadker, M. & Sadker D.(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 New York, NY:
Longman. Inc.
Schiller, P. (1973). Creative approach to sex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New York: Commerce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Turner, P. J. & Gervai, J. (1995).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gender typ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personality, attitudes, preferences ,
behavior,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5), 759-772.
Wood, E., Desmarais, S. & Gugula, S. (2002).The impact of parenting experience on
gender stereotyped toy play of children. Sex Roles, 47, 39-49.
Yalom, I. (198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3r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Zuway-R H., Frances L., & Patricia M. V.(2005). Investigating perceptions of gender education by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aiw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8(3), 156-163.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