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分類 | 94 |
---|---|
學號 |   |
姓名 | 陳勇男 |
標題 | 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實踐、對話與省思--一位國小資深自然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路 |
指導教授 | 靳知勤 |
畢業日期 | 2006-06 |
附件檔案 |   |
參考連結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QUyqb/record?r1=1&h1=31 |
摘要 | 研究者個人以省思敘事方式,書寫參與一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計畫歷程所有的點點滴滴。敘說個人的想法和看法,旨在探究個人在過去廿年的教學生涯,進行反省與思考自己專業發展空間,及如何基於教師教學反思深深影響個人教學生涯;同時也觀照「自己」可以協助一起參與計畫的同儕哪些方面的專業成長。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麗雲( 2000 )。自傳 / 傳記 / 生命史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p.265-306)。高雄:麗文。 白雲霞(2001)。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成虹飛(2000)。教師的新認同、新論述與新實踐—回應務葵老師。教育研究月刊, 79 , 76-77。 成虹飛(2005)。行動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pp.127-144)。台北:心理。 李遠哲(2000)。我對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看法。科學教育月刊, 231 , 5-11。 李鴻章(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中心」在職進修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沈珊珊(1997a)。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的社會學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編號NSC85-2413-H-134-010。 沈珊珊(1997b)。專業自主是爭取來,而非不勞而獲。現代教育論壇, 3 , 287-288。 沈珊珊(2000)。教師專業成長的誘因與動力—自制度面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 9 , 28-31。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 16(1) , 99-114。 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 127 , 5-17。 吳清山和林天祐(1999)。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 28 , 74。 吳清山和林天祐(2004)。行動學習。教育研究月刊, 125 , 156。 吳清山和黃旭鈞(2005)。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 132 , 44-58。 吳鴻欽(2002)。組織動能對組織成員變革意願之影響研究。朝陽技術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2002)。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需求與途徑—教育改革取向。教育改革的未來, 219-247。 林陳涌(2000)。九年一貫課程發展模式與內容。科學教育月刊, 231 , 35-39。 林志成(2004)。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理念與實務。新竹師院「台灣e教師專業發展學園」。93年9月27日,取自http://ttpd.lib.nhctc.edu.tw。 林樹聲(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 222 , 16-26。 林偉人(1999)。推行「國民中小學新課程」學校行政應採行措施。載於教育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叢書(一):理念與實務,(pp.174-184)。台北:教育部。 林文韵(2004)。「文學圈」的理論與實務:以教師成長課程設計為例。教育研究月刊, 126 , 33-45。 林保豊(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益興(2002)。建構式領導成長團體動力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 28 , 407-420。 周淑卿(2004)。我是課程發展的專業人員?-教師專業身分認同的分析。現代教育論壇, 11 , 329-337。 邱連煌(2000)。認知行為改變:問題解決訓練。國教天地, 140 , 49-60。 邱美虹(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月刊, 231 , 20-27。 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59-170)。台北:巨流。 范信賢(2000)。說教育研究的故事:有力量的文本。第一屆教育研究論文發表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主辦。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范振倫(2003)。國小教師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定的角色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段曉林(1996)。學科教學知識對未來科教師資培育上的啟示。第一屆數理教學及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抽印本。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 姜添輝 (1998)。互動論觀點的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pp.17-42)。台北:師大書苑。 柯華葳(1994)。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及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科學教育學刊, 2(1), 1-37。 侯雪卿(2003)。國小數學科「圓」教學模組之發展與實踐。九年一貫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教學模組設計成果發表研習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 徐秀菊和黃秀雯(2005)。通識教育藝術領域教師教學信念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pp.21-52)。台北:心理。 徐世瑜(2002)。教師進行課程規劃之歷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 49 , 10-13。 徐瑋伶(2003)。工作動機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 19 , 89-113。 高新建(1999)。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特色與挑戰。載於教育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叢書(一):理念與實務,(pp.166-173)。台北:教育部。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 126 , 5-18。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 郭諭陵(2005)。中小學教師專業化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pp.89-113)。台北:心理。 郭丁瑩(2001)。「盲、忙、尨、盲」讓老師有智難伸?台灣小學教師理想與實際角色覺知差距來源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1(1), 133-180。 陳文典(2000)。由國民中小學課程目標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與教材。科學教育月刊, 231 , 40-57。 陳文典、許春峰、盧秀琴、謝鳴鳳和莊玉梅(1998)。解決問題模式的教學。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世佳(2004)。以教師專業的成長為目標之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 127 , 33-44。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心理。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 陳美如(1995)。躍登教師研究的舞台—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 35 , 21-28。 陳美如(2002)。促發課程改革的永續機制:「教師即課程評鑑者」的理論探究。94年6月4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aper/tocdetail?001841010106161753db3afacfca670 陳美如(2004)。教師專業的發展與深化:教師課程領導之為何?如何?與限制。教育研究月刊, 126 , 19-32。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幼芷(2002)。啟動海天的教育生命力-從小班教學精神出發,邁向創新九年一貫課程之路。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1989)。教師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習成就。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 (pp.371-391)。台北:師大師苑。 許育光(2000)。敘事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 36(4),17-26。 張惠博和陳均伊(2003)。從教學模組的發展看教師專業成長。九年一貫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教學模組設計成果發表研習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 張惠博(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發展。科學教育月刊, 239 , 13-25。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嘉育(199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pp23-47)。台北:揚智文化。 張嘉育和黃政傑(2001)。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 4(2) , 85-110。 張德銳、簡賢昌和丁一顧(2006)。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 68 , 23-41。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對策: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 45 , 15-34。 黃炳煌(2001)。教師專業素質之提升。教師天地, 113 , 15-20。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鴻博(2003)。從國教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模組織發展協助現職小學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九年一貫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教學模組設計成果發表研習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 黃立欣(2003)。學校層級課程決定之研究--以青水中學自然領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童正德(2002)。國民中學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兩所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雅珍(2000)。學習型組織應用於學校之探討。研習資訊, 17(3), 71-77。 彭麗琦(2000)。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以發展生活科課程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榮華(2002)。教師專業的核心—反省思考教學。台中師院學報, 16 , 39-48。 靳知勤(2003)。社區資源與STS教學演講筆記,台中縣龍海國小。 熊同鑫和王振興(1999)。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7(1) , 1-15。 塗文忠(2003)。創造力培養-「神奇的力」教學模組的發展。九年一貫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教學模組設計成果發表研習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 85 , 42-53。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 甄曉蘭和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48(1) , 65-93。 甄曉蘭(2003a)。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2006年6月4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aper/m_toc。 甄曉蘭(2003b)。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 49 , 63-94。 閻自安(1998)。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技巧--Coaching技巧知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pp.131-152)。台北:師大書苑。 楊龍立(2002)。中西科學教育發展簡史。台北:文景。 楊深坑、黃嘉莉、黃淑玲和楊州松(2005)。從教師專業理論論各國教師專業管理機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pp.55-87)。台北:心理。 楊茂秀(2001)。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載於R. Coles著,吳慧貞譯,故事的呼喚,(pp.14-18)。台北:遠流。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蔡清田(2002)。透過行動研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 93 , 51-67。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4)。學校課程評鑑。2006年7月10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aper/tocdetail?002106460106161753dbdb2b24da5d0016b773da6e6b0caace3a873 蔡清田述,翁宜青採訪(2005)。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 135 , 119-126。 蔡堅篤(2005)。歷史社會學的後現代轉向:敘是認同分析簡介。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pp.237-270)。台北:心理。 蔡汝叁(2005)。四十年的回顧與感謝。中正兒童:歡送蔡汝叁校長榮退專輯, 9, 20-27。 蔡麗鳳(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發展生態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鏡中(2000)。教材編製與研究之探討。載於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九年一貫教與學,(pp.3-11)。台北: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新學校的建立—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載於教育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叢書(一):理念與實務,(pp.6-15)。台北:教育部。 歐用生(2000)。轉型的課程領導與啟示。國民教育, 41(1) , 2-9。 歐用生(2004)。校長的課程領導和專業成長。研習資訊, 21(1) , 60-70。 賴秀芬和郭淑珍(2002)。行動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239-248)。台北:巨流。 盧增緒(1992)。教師是專業人員嗎?載於瞿立鶴編:教師法定身分權。台北:全國教師會。 劉佳育和黃芳裕(2002)。不同領導類型、群體特性情境下科學教師專業成長之分析。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 劉美惠(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聲竹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相吾(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錫錡和梁麗珍(2001)。如何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 , 153-165。 謝寶梅(2003)。台灣教師參與行動研究之趨勢與評析。教育資料集刊:教師專業發展專輯, 28, 389-405。 鍾聖校(2002)。自然與科技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鍾培音(2001)。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歷程∼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良平(2002)。中小學學校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顏學復(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踐與反省:以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寶鳳(2002)。職場中的成人學習:以救國團張老師的學習經驗為例。載於李瑛、趙長寧主編: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pp.275-315)。台北:師大書苑。 顧瑜君(2005)。行動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pp.145-176)。台北:心理。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 1 , 7-13。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外文暨翻譯部分 Bruner, J. 著,宋文里譯(2001)。教育的文化。台北:遠流。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著,蔡敏玲、余曉雯譯(2004)。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Day, C. (2000). Teacher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ime to renew the vision.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6(1), 101-115. Glickman, C. D. 著,陳佩正譯(2002)。教學視導:做老師的最佳學習拍檔。台北:遠流。 Guskey, T. R. (1995). Prof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In search of the optimal mix. In Guskey, T. R., & Huberman, M. ( eds.), Prof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 (pp.114-132).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Henderson, J. G. & Hawthorne, R. D. 著,高新建等人譯 (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文化。 Jones, B. F., Rasmussen, C. M., & Moffitt, M. C,劉佩雲和簡馨瑩譯(2003)。問題解決的教與學。台北:高等教育。 Keith, S. B., Christina, C., & Alberta, T.(2002).What Can I Use Tomorrow? Strategies for Accessible Math and Science Curriculum for Diverse Learners in Rural Schools. In No Child Left Behind: The Vital Role of Rural Schools. Annual 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Lambert, L. 等著,葉淑儀譯(2000)。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台北:桂冠。 Mayer, R. E.著,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民國91年11月1日取自國立師範大學網頁:http://www.nap.edu/readingroom/books/nses/html/ Pol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 A. Hatch, & Wisniewski(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pp6-20), London: Falmer Press.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ry Park, CA:Sage. Scieszka, J. & Smith, L.著,黃聿君譯 (2003)。數學魔咒。台北:城邦。 Yager, R. E. (2000).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Clearing House, 74(1), 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