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分類 | 95 |
---|---|
學號 |   |
姓名 | 陳伶姿 |
標題 | 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世佳 |
畢業日期 | 2007-06 |
附件檔案 |   |
參考連結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vv0qf/record?r1=1&h1=21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的學校生活經驗及適應歷程。新移民子女入學後,其異文化背景往往使他們在學校主流文化中的生存處境比一般學童更艱難,學校適應問題也更為錯綜複雜。研究者以台中市某國小之二位新移民子女為研究對象,透過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瞭解兩位個案國小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習適應、社會適應及心理適應情形。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大紀元時報(2006)。外籍配偶子女遽增 教育補助居首。2006年10月30日,取自:http://tw.epochtimes.com/bt/6/5/11/n1314458.htm。 內政部(2006a)。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五年第二十二週歷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年齡分)。2006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6b)。內政統計年報(育齡婦女生育率)。2006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6c)。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五年第二十二週歷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2006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五年第三週94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6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6e)。性別統計指標(結婚按年齡國籍教育程度)。2006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師苑。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137-170。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2004年7月12日,取自:http:// www.edunet.taipei.gov.tw/attach/921008。 江雪齡(1996)。邁向廿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苑。 何祥如、謝國斌(2006)。當優勢族群遇到弱勢族群-評析多元主義在台灣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43,83-94。 何琦瑜、陳雅慧(2005)。家庭-全球未來的挑戰。天下雜誌,335,48-53。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當代華人教育華報,2,1。2006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hkier/ jecc/jecc9911/ jecc991102.htm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建興(2005)。迎向多元文化教育的挑戰。學生輔導,97,109-115。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名辭解釋-文化資本。教育研究月刊,140,160。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碧娥(2006)。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5,83-122。 李美鈴(1997)。多元文化教育在班級中的落實。教師之友,38,3,45-48。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7。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碩士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個案與對策。台北:商鼎。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淑慧(2003)。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麗貞(2006)。新移民子女家庭教養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三峽鎮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支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儷瑜、涂春仁(1997)。Coie & Dodge 社會計量地位分類公式之修正。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103-114。 茆雷磊、周正平(2004)。世界家庭峰會:四大趨勢對全球家庭產生影響。中國人口網,2006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 1063/ 3035986.html。 高立文(2001)。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7-27。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翁慧雯(2004)。搭起學習的另一座橋-以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課後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春仁(2004)。社交測量使用手冊V3.0。台北:涂春仁軟體工作室。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統計處(2006a)。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國民中小學學生數推估。2006年11月10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 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 教育部統計處(2006b)。主要統計報表(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94))。2006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 STATISTICS/ EDU7220001/data/ serial/fomas.xls?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6c)。重要教育統計資訊(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2006年12月3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 STATISTICS/EDU7220001/ overview/ brief-htm/index.htm?open。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1979)。論自行應驗的預言。台灣教育,329,11-15。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伶姿、游宗穎、周振和(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輔導之行動研究。94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論文集,73-80。 陳秀才(1986)。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429-441。 陳宜亨(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 陳泱澤(2004)。跨國婚姻父母教育態度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甫(2003)。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110,135-140。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8)。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12。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之研究分析。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1。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華(1996)。陳麗華(1996)。減低族群偏見課程與教學。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1-155。 陳寶玲(1998)。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研究-從族群關係面向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學策略。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芳(2005)。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8,53-69。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慧真譯(1990)。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115-140。 楊國樞(1971)。中國國民性與現代生活的適應。登於葉英堃、曾炆煌主編:現代生活與心理衛生,101-115。台北:水牛。 葉玉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棟樑(1984)。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21-46。台北:台灣書店。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松(198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文摘,17,123-140。 劉美慧(2001)。多元文化教學策略。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9,233-264。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美惠(2005)。多元文化教育在台灣成就了什麼?北縣教育,51,30-36。 劉茹敏(2005)。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刻板印象及接納態度之研究-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 蔡瑞全(2005)。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9-233。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承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06-116。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高橋(2004)。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謝慶皇(2004)。台南縣一所國小的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台南師範學院特殊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1983)。國小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簡茂發(1987)。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28,1-90。 顏秀真(1999)。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行為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婉麗(200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2001)。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蘇玉慧(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外文部分 Allport, Gordon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Anderson, J.M. (1985). Perspectives on the health of immigrant women: A feminist analysi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8(1), p.p. 61-76. Banks, J. & Banks, C. (Eds) (200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4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nnett, C. I.(1990).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MA:Allyn & Bacon, 1990. Berk, L. E. (2000).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nstein, B. (1975).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 3.): Toward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edited by J. Karabel & A. H. Halse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sk, P. L., Ford, R. C. & Schulman, J. L. (1973). Stability of sociometric response in classrooms.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23, 69-84. Carrington, B. & Troyna B. (1990). Education, racism and reform. New York:Routledge. Coie, J. D., & Dodge, K. A. (1988). Mu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school: A cross-age comparison. Child Development, 59, 815-829.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 95-120. Coleman, J. S.(1994).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Husen, T. and Postlethwaite,T. N.(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 p2272-2274). Oxford:Pergamon Press. Erikson, F(1968). Indentity: youth & crisis. New York; W.W. Norton. Erikson, F(1973). What makes school ethnography “ethnographic?”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9,58-69. Gill, S., & Reynolds, A. J.(1999).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of urban Af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 403-424. Goodwin, A. L. (1987). Teaching images:Unlocking preeservice student teaching belief and connecting beliefs to teaching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Greenwood, G. H., & Hickman, C. W.(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279-288. Guzzetta, C.(1995). White Ethnic Group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2508-2517. Hartup, W. W., Glaser, J. A. & Charlesworth, R. (1967). Peer reinforcement and sociometric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 38, 1017-1024. Ishii, Yuka.(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Quezon City: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147-164. Ladd, G. W.(1989).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precur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 Schneider, G.Attili, J. Nadel , & R.Wissberg (Eds.), 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277-292. Smsterda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Mason, J.,(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Pang, Valerie Ooka.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 caring-centered, reflective approach. Boston, Mass.: McGraw-Hill Companies.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li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Smith, D. D. (2001). Multicultural and Bilingua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an Agree of Opportunity. (4ed), 76-121.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1991). Intermarriage: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241-250. Tatum, Beverly Daniel.(1992). Talking about race, learning about racism: The application of 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theo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2(1): 1-24.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0). Multicultural Teaching: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Trusty, J. (1998). Family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Late Adolescents . i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5). Yetman, N. R.(1991). Majority and minorit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