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分類 | 95 |
---|---|
學號 |   |
姓名 | 江一珉 |
標題 | 一般大學辦理中學科學師資培育之實然與應然-科學教育學者之觀點 |
指導教授 | 靳知勤 |
畢業日期 | 2007-06 |
附件檔案 |   |
參考連結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vv0qf/record?r1=1&h1=36 |
摘要 | 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科學教育學者的觀點,探討一般大學辦理中學科學師資培育之現況與應有之規劃,作為一般大學科學師資培育機構調整之參酌與依據。本研究以文獻探討為基礎,再配合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與研究分析類目,分析類目經訪談資料分析後,修訂為一般教育專業知識、學科專門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以及教師專業態度四方面。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對象選取採立意抽樣選取樣本,考量學經歷、任教資歷與研究專長,以確保受訪者所提供建議之代表性,並分別從一般性综合大學師資培育與三所師範大學兩體系中,各選取6位科 |
參考文獻 | 中文部份 王秋絨(1997)。我國國中師資培育學程之建構。台北:師大書苑。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澄霞(1996)。化學領域之STS師資培育課程架構,化學,54(2),103-114。 王澄霞(1997)。科學教師培育:科學、技學與社會之連結。科學發展月刊,25(3),167-174頁。 沈慶揚等(主編)(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研究-王家通老師祝壽文集。高雄:復文。 余安邦(1999)。夢中情人: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6,19-22。 呂文惠(2003)。師資培育機構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以靜宜大學為例。載於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主編-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 林天佑(1997)。我國師資培育機構之組織與行政。教育資料集刊,22,119-131頁。 林生傳(1998a)。教育學程的類型與其教學效能之分析研究。教育學刊,14,1-39頁。 林生傳(1998b)。大學文化與教育學程的教學研析。教育研究資訊,6(5),1-20頁。 林生傳(2004)。台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教育學刊,23,1-36。 林清江(1995)。多元與卓越。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挑戰與前瞻,65-76。台北:編者。 林東充、洪志明(2006)。STS教學模組之開發設計與研究「保養聖品--乳霜」。科學教育,287,38-48。 洪志明、陳穎慧(2003)。「九年一貫」後現代課程之STS模組教學研究。科學教育,259,2-20。 邱素青(2005)。師資培育制度的理論與實際。台灣教育,631,54-62。 邱美虹(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231,20-27。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 – 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27-43。 吳武典(2005)。我國師資培育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6),37-46。 吳武典(2006)。師資培育的正思與迷思。台灣教育,638,2-6。 周甘逢、吳明隆(2001)。新時代教師角色的再定位。公教資訊,5(4),30-43。 段曉林(1996)。學科教學知識對未來科教師資培育上的啟示。載於第一屆數理教學及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18-143頁。 施惠(2000)。STS教學模組對國小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成長的探究。科學教育學刊,8(4),335-355。 徐永誠(2006)。師資培育專業標準的質疑和重要議題 – 教師是社會正義的象徵。台灣教育,638,12-21。 符碧真(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從第三次國際數理科調查報告「The Teaching Gap」談起。載於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主編: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 康自立(2003)。師範教育何去何從?。教育研究月刊,105,5-7。 郭丁熒(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談教師角色的更新。載於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高雄:復文。 郭允文 (1999)。提升科學教師素質研究之規劃與推動。科學發展月刊 ,27(8),866-888頁。 莊奇勳(1997)。師院環境科學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273-306。 莊奇勳、王嘉田(1997)。國小自然科STS教學模組之探討:豆漿製作。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75-98。 翁子雯(2006)。師資陪育法變革對提升優質師資素質之教育實習核心策略探討。學校行政,41,176-187。 陳雪麗(2003)。師資培育機構面臨九年一貫課程的挑戰與因應策略-兼論華梵大學教育學程經驗。載於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主編: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 陳清溪(2003)。課程改革與師資培育。研習資訊,20(2),62-68。 陳伯璋(1996)。師範校院之定位發展與教育學程設置之檢討。教改通訊,17(1),12-18。 陳伯璋(1999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伯璋(1999b)。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和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陳美蓮(2004)。順應自然科學課程的變革--談科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蘭女學報,9,43-48。 陳曼玲(2004)。師資培育過剩,明年起減招縮班。中央日報,2004年3月15日。 陳文典(1997a)。STS教學教師所需具備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頁。 陳文典(1997b)。STS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 陳文典(1998)。STS理念下之教學。台灣教育,575,10-19。 陳文典(2000)。由國民中小學課程目標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與教材。科學教育,231,40-42。 陳文典(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課程及其實施。中等教育,54(3),4-19。 許德便(2004)。九年一貫新課程,能力增強壓力輕。台灣教育,630,54-56。 許榮富(1989)。科學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務設計。教育資料集刊,14,241-261。 許榮富(1991)。從科學、技學與社會的整合談科學教育的未來發展。教師天地,52,24-31。 許春峰(1998)。師院普通化學實驗STS教學模組。新竹師院學報,11,157-186。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構。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和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黃玉幸(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教師專業成長。公教資訊,3(3),29-35。 黃淑苓(2003a)。「盲」、「茫」、「忙」-「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對師資培育機構之衝擊。載於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主編: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 黃淑苓(2003b)。「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與師資培育。教育科學期刊,3(2),111-123。 黃淑苓(2005)。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然與實然。教育科學期刊,5(2),154-169。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談師資培育機構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資訊,7(1),33-38。 靳知勤(2000)。兩位科學教師發展以科學博物館情境資源為核心之STS教學模組的啟示。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D: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10(3),115-125。 楊景堯(1996)。我國未來的師資素質會更好嗎?--從師範院校八十四學年大學聯考排行變化談起。政策月刊,19,2-3。 楊洲松(2003)。修正「師資培育法」的檢視。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6,23-39。 楊深坑(2002)。從專業理念的新發展論我國師資培育法之修訂。教育研究月刊,98,79-90。 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湯維玲(1994)。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台北:師大書苑。 鄧怡勳、蔡碧蓮(2004)。教學實習中的專業學習。Education Journal,32(2),61-86。 管傑雄(2001)。教改後對科學教育應有的概念。科學月刊,32(9),738-739頁。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梨真(1994)。國民中小學實習教師任教狀況與實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真、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孫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饒見維(1997)。師資培育的理念取向與典範之評析。教育資料集刊,22,59-84。 饒見維(1999)。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現代教育論壇,12,1-17。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訊與研究,34(5),1-17。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7-13。 盧玉玲、連啟瑞(1997)。STS教學模組開發模式之建立及其實際教學成效評估。科學教育學刊,5(2),219-243。 嚴育玲(1995)。我國師資培育變革的社會背景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劉妙真(2005)。我國師資培育之現況與檢討。學校行政,39,201-212。 鄧鈞文(2003)。教師專業素養與師資培育制度變革。台灣教育,623,13-19。 劉春榮(1997)。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2,85-95。 劉世閔(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 N6與EndNote 8為例。臺北市:心理。 劉湘川(1997)。師資培育法對師範校院的衝擊及因應之道。國教輔導,36(6),3-5。 歐用生(1996)。新教育實習制度的盲點與突破。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103-116。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歐用生(2000a)。新學校的建立-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學校行政,7,3-7。 歐用生(2000b)。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鄭英耀(2002)。教師檢定制度核心概念之探討--專訪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鄭英耀院長。教育研究月刊,103,24-30。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楊智。 賴清標(1997)。教育實習。台北:五南。 賴清標(2003)。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前瞻。師友,435,8-17。 韓國棟(2004)。教師供過於求,教育減招。中國時報,2004年9月22日。 蘇育任(2000)。自然科教師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所需之基本能力。國教輔導,40(1),2-9。 蘇永明(2002)。市場導向下教師工作的倫理動機。學生輔導雙月刊,28,40-49。 蘇麗春(2005)。論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歷史基礎。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1,1-26。 謝紫菱(2005)。變革與挑戰:新制教育實習輔導制度評析,學校行政,40,226-238。 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塭、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 鐘敏綺、張世忠(2002)。奠基於建構主義的STS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應用。科學教育,254,2-15。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英文部分 Carroll, T. M. (1999).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s and the STS Classroom. Full Text from ERIC. ED443669. Gaskell, J. (2001). STS in a Time of Economic Change: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4), 385-398.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4(1). 53-62. Henning, M. B. & King, K. P. (2005). Implementing STS Curriculum: From University Courses to Elementary Classrooms.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5(3), 254-259. Hollenbeck, J. E. (2003). Using a Constructivist Strategy and STS Methodology To Teach Science with the Humanities. Full Text from ERIC. ED476698. Kahle, J. B. & Boone, W. (2000).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 Science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1(2), 93-107. Koran, J. J. (1997). Applic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Validating Science Teacher Training Through Stude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4(1), 89-96. Krajcik, J. S. & Penick, J. E. (1989). Evaluation of a Model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6(9), 795-810. Kumar, D. D. & Chubin, D. E. (2000). STS: Adding Valu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9(2), 135-139. Mbajiorgu, N. M. & Ali, A. (2003). Relationship between STS Approach,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Achievement in Biology. Science Education, 87(1), 31-39. Meyer, J. D. & James, R. K. (2002). ST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Does It Translate in the Classroom?. Full Text from ERIC. ED465506. Parkay, F. W. & Stanford, B. H. (2000). Becoming a teacher. Boston:Allyn and Bacon. Penick, J. E. & Yager, R. E. (1998).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a program with a theoretical and pragmatic rational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6), 59-64.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5(2), 4-14.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Yager, R. E. (1996). Science / Technology / 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Society as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1,3-15.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Yager, R. E. & McCormack, A. J. (1989). Assessing Teaching/Learning Successes in Multiple Domains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3(1), 45-58. Yager, R. E. & Abd-Hamid, N. H. & Akcay, H. (2005). The Effects of Varied Inquiry Experiences on Teacher and Student Questions and Actions in STS Classrooms.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5(5), 426-434. 網路資料 教育部(1995a)。師資培育法。2007年5月10日,取自http://140.111.1.192/high-school/rules/rules2.htm。 教育部(1995b)。大學校院教育學程師資及設立標準。2007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education.ntu.edu.tw/EDU11/edu11no2.htm。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2007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isst.edu.tw/s5/cum-1.htm。 教育部(2003a)。大學設立師資培育中心辦法。2007年5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30030。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7年5月1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kunda/200010222331/。 教育部(2003c)。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任教專門科目認定參考原則及內涵。取自http://edu.thu.edu.tw/edupage/html/Students/classing/educredti.php。 馮朝霖(2004)。教育學程發展檢討。2007年5月10日,取自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OmwCplQaziAJ:www.inpr.org.tw/publish/pdf/127_3.pdf+%E6%95%99%E8%82%B2%E5%AD%B8%E7%A8%8B+%E7%99%BC%E5%B1%95%E6%AA%A2%E8%A8%8E&hl=zh-TW&ct=clnk&cd=1&gl=tw。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AACTE). (2002). Standards-based teacher education project(STEP). 2007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aacte.org.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2007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nap.edu/openbook.php?isbn=0309053269。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 (1989).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2007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nbpts.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