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成果

:::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91
學號 
姓名張淑貞
標題國小碩士教師研究所進修學習意涵之探究
指導教授趙長寧
畢業日期2003-06
附件檔案 
參考連結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vv0qf/record?r1=1&h1=52
摘要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碩士教師從事研究所進修學習的意涵。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訪談六位已完成碩士學位進修的國小教師,以瞭解其進修研究所的動機、在研究所中的重要經歷與收穫,以及在實際工作場域中的應用與成長情況。訪談內容經編碼交叉比對之後,形成主要分析類別,分別針對上述研究主題加以回答,最後再從中歸納總結研究所進修學習對國小碩士教師代表之意義。
參考文獻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為國(1995)。國小教師專業自主:一所國小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1997)。台灣省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pp.353~391)。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史詩琪(2002)。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摘要),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192.83.186.1/theabs/00/),系統編號:90NHCTC576006。
任立誠(1997)。花蓮縣推動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任東屏(1999)。碩士程度的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秋玫(1997)。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1986)。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願與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31,117-137。
沈六、何英奇(1986)。台灣省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巡迴教學班進修意願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未出版)。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阮世明(2001)。台北市職業學校碩士教師專業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論文發表於「教育研究與實務的對話: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12月13-15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吳明隆(1992)。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9(6),133-161。
吳美麗(1997)。國小教師對參與學士後進修之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基(1982)。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願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研究報告。
吳清基(1988)。國內目前教師進修問題面面觀。國教之友,40(1),36-41。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三刷)。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康宜(2002-12-31a)。學者:寫論文可提升學生能力,品質管理成關鍵。台灣立報。網址:ttp://twpwisesearch.wisers.net/?gid=THU&user=ipaccess&pwd=ipaccess。文章編號:200212311740029。
李康宜(2002-12-31b)。碩士畢業不用寫論文,立委提案仿效國外修正學位授予法。黃榮村:改變太大由大學校長討論。台灣立報。網址:http://twpwisesearch.wisers.net/?gid=THU&user=ipaccess&pwd=ipaccess。文章編號: 200212311740027。
何福田(1982)。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呂錘卿(1991)。談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現況。國教輔導,30(4),11-21。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
林明地(1998)。從自我更新取向的專業發展看教師在職進修。發表於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彩釉(198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真主編(1999)。海闊天空開放教育<教師篇:開放教育與教師進修>。台北市:國際村。
林新發(1996)。兩岸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台北師院學報,9,83-109。
林 儒(2002)。教育的春秋大夢。師友月刊,418,16-19。
林寶山(1998)。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彼得‧聖吉(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譯)。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原著為1990出版)。
周煥臣(1996)。如何尋求學習資源與支持網絡。載於成人進修指南(大專篇)(pp.55~62)。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中心編印。
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七章。台北市:巨流。
胡夢鯨(1996)。了解成人進修的意義與內涵。載於成人進修指南(大專篇)(pp.1~2)。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中心編印。
洪孟華(2000)。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關係研究-以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分析(摘要),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192.83.186.1/theabs/00/),系統編號: 88NHU00665009。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志麟(1994)。台灣地區研究所教育發展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2(4),67-81。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荷姆斯小組(The Holmes Group)(1995)。明日的教師。(郭玉霞、高政英合譯)。台北巿:師大書苑。(原著為1986出版)。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1995)。師範學院研究所提供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案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報告。
張玉成(1999)。師範學院研究所教育未來發展的走向。國民教育,39(6),10-13。
張志毓(1996)。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志鵬(200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鈿富(1993)。我國研究所教育發展策略之探討-數量發展之預測。教育與心理研究,16,107-144。
陳正昌(1993)。我國研究所教育之發展及其問題。現代教育,8(3),45-70。
陳正蕙(2000)。學習在繼續師資教育中的價值。亞太成人教育,1(1),203-268。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英豪、吳裕益、顏火龍、李坤崇(1988)。我國國小教師進修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223-280。
陳淑菁(1994)。教師專業的生涯規劃。諮商與輔導,107,16-20。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1996)。新竹市國小教師進修教育與辦理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上課五日制」之實施為探討背景。新竹市政府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陳萬生(2000)。國小未進修教師參與在職進修之內、外動機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摘要),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192.83.186.1/theabs/00/),系統編號: 89NTPTC576031。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6a)。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十月二日教育部訂定發布)。教育部國教司,國民教育行政資訊傳播網(http://www.moe.gov.tw/),最後更新日期2001/2/1。
教育部(1996b)。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十月九日教育部訂定發布):教育部國教司,國民教育行政資訊傳播網(http://www.moe.gov.tw/),最後更新日期2001/2/1。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a)。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b)。學位授與法(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修訂)。教育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fll.asp),最後更新日期2003/7/11。
教育部(2003)。教師法(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十五日修訂)。教育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fll.asp),最後更新日期2003/7/1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印(2001)。九十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高教叢書(須知類),
台北:漢大印刷。
郭茂松(2001)。從專業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中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添財(1994)。我國研究所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師友月刊,323,52-54。
符碧真(2002)。國內大學教育相關研究所碩士學位定位之研究。論文發表於「教育研究與實務的對話: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91 年12月13-15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昆輝(1970)。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89-330。
黃秀霜、張玉成、李宗薇、林新發、徐超聖(1997)。國民小學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及素養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協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91-11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
黃炳煌(1994)。我對國內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一些期盼。教師天地,68,16-18。
黃富順(1993)。如何進行有效的成人教學。成人教育,13,6-12。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馨慧、方珍玲、蕭崑杉(1994)。成人教育。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習編印。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慧敏(1993)。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賜(1994)。我國在職進修制度改進芻議。教師天地,68,13-15。
劉文通(1987)。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月娥(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決定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世閔(1996)。教師專業成長與在職教育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教師的個
案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4)。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檢討與改進。高市鐸聲,5(1),1-6。
歐用生(1995)。中小學教師進修教育的盲點與突破。教改通訊,4,14-15。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pp.155-190)。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pp.191-226)。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梅英(2002)。國小教師參與教學碩士班進修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192.83.186.1/theabs/00/),系統編號:90NKNU0142023。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鼎耀、林儒(2002)。在職進修的盲點。師友月刊,422,32-34。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簡茂發、李虎雄、黃長司、彭森明、吳清山、吳明清、毛連慍、林來發、黃瑞榮、張敏雪(1997)。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八十七年度專案研究計畫。
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國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茂順(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清水(1998)。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進修制度:談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國教天地,130,43-48。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分
Apps, J. W. (1981). The adult learner on campus: A guide for instructors and administrators. Chicago: Follett.
Briscoe, C. (1991).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among beliefs, role metaphor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A case study of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5 (2), 185-199.
Burke, P. J. (1987). Teacher development: Induction, renewal and redirection. N. Y.: The Falmer Press.
Chall, J. S. (1982). The teacher as scholar. Reading Teacher, 39 (8), 392-397.
Cross, K. P. (1981). Adult as learner: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on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 (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 Happer & Row.
Davies, R. (1993). Chronicles: Doing action research: The stories of three teachers. In Elliott. J. (Ed.), Reconstruct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 pp. 145-153). Washington, D. C.: The Falmer Press.
Day, C.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actice: Dese choice lead to empowerment? In Elliott. J. (Ed.), Reconstruct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pp. 125-144). Washington, D. C.: The Falmer Press.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Goetz, J. P., & LeCompte, M. D. (1984). Ethnography and qualitita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uba, E. G.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 Technology Jounral, 29 (2), 75-91.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4).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Sage.
Handal, G., & Lauvas, P. (1987). Promoting reflective teaching: Supervision in practice.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rgreaves, D. H. (1980). Occupational culture of teachers . In Woods, P. (Ed.), Teacher Strategies. London: Croom Helm.
Knowles, M. S. (1976).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 (1978).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2nd ed.). Huston: Gult.
Knowles, M. S. (1980). 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Chicago: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Knowles, M. S. (1984). Andregogy in action: Applying modern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San Erancisco: Jossey-Bass.
LeCompte, M. D., & Goetz, J. P. (1982). Problem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 (1), 31-60.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Schlossberg, N. K., Lynch, A. Q., & Chickering, A. W. (1989). 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s for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llick, D. (1996). Learning to use the mirrow: Reflec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 Today, 46 (4), 11-16.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Chicago: 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
Somekh, B. (1991).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 Biott (Ed.), Semi-detached teachers: Building support and advisory relationships in classrooms.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Tom, A. R. (1999). Reinventing master’s degree study for experienced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0 (4), 245-254.
Walberg, H. J., & Uguroglu, M. (1980).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Theories,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In L. J. Fyans, Jr. (Ed.) , Achievement motivation: Rec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Plenum.
Wlodkowski, R. J. (1984). Enhancing adult motivation to lear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ylie, C. (1992). The impact of tomorrow’s school in primary school and intermediates. 1991, survey report, Wellington, Council for Education Research.


電子全文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