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分類 | 96 |
---|---|
學號 |   |
姓名 | 張淑珠 |
標題 | 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世佳 |
畢業日期 | 2008-06 |
附件檔案 |   |
參考連結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vv0qf/record?r1=1&h1=1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瞭解由輔導員所組成之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在學習社群理念的規劃之下,是否確實達到學習社群的功能,及其在輔導團中專業發展的情形,並探討學習社群與專業發展之間的關係。 |
參考文獻 | 中文部份 丁導民(2003)。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千倖(2000)。提升教師教學創造力「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在職進修。中等教育雙月刊,51(3),60-71。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金國(2005)。共同學習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學報,22,103-130。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伍忠賢(2001)。實務社群—知識創造的非正式組織。管理雜誌,322,114-116。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勇諭(2005)。透過網路學習社群提昇一位初任教師的數學 教學專業知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李濟慈(2001)。線上家教網:國中生數學學習社群。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勝瑛(1986)。成長團體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 遠流。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12。 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林明地(1998)。從同僚專業互想氣氛的建立談教師會功能的發揮。教師天地,94,17-22。 林香君(2005)。應用敘事探究於教師教學經驗的轉化:以一位實踐統整課程教師的教學意義建構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25-134。 林峻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發展之探討—以V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凱胤、王國華、葉辰楨、黃世傑、林素華、李淑雯等(2006)。應用知識移轉策略建構實習教師專業成長輔導模式。課程與教學季刊,9(3),65-81。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瑞欽(1993)。學習團體的理論與研究。高雄市:復文。 林碧珍(2000)。在職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115-147。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20。 洪明(2003)。內隱知識理論及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意義。中國教育學刊,2,57-59。 吳和堂(2001)。國中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量的研究。教育學刊(高雄師大),17,65-84。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 吳清山、黃旭鈞(2002)。學校推動知識管理方案之建構。教育研究集刊,48(2),37-68。 涂郁敏(2005)。國語文領域輔導小組之運作與困境研究--以花蓮縣國小國民教育輔導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29-252。 高博銓(2001)。反省思考與教學革新。師友月刊,403,40-42。 高熏芳(1998)。變革社會中教師灣業發展之時代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40,1-2。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志昌(2003)。網路學習社群對數學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木山、陳慧芬(2003)。一個國小教師社群協同反省之行動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11,103-124。 郭恬如(1999)。虛擬社區顧客輪廓資料、關係行銷及其隱私權議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永發(2001)。合作取向的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通訊,12(4),178-194。 陳美玉(1997)。專業合作研究的新取向。載於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 陳美玉(1998)。札記反省法在教專業發展上應用之探討。中等教育,49(5),60-70。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 陳美玉(2002)。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93,41-50。 陳美玉(2006)。從內隱知識的觀點論教師學習與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9(3),1-13。 陳雅智(1997)。國中理化教師的行動研究:專業改變與學習社群。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聖謨(199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慧(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淑萍(2000)。談新世代教師如何利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e-learning。研習資訊,17(6),76-81。 張基成、唐宣蔚(2000)。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之建構與評估。2006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nsysu.edu.tw/TANET99/DownLoad/TANET044/TANET044.DOC 張景媛、何縕琪(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4(2),157-178。 張新仁(2004)。談加強師資培育及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8,8-16。 張靜儀(2004)。於以合作行動研究探討知識管理與科學教師專業成長團之運作。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231-258。 黃政傑(2005)。教育原理。台北市:師大學院。 黃金池(2004)。高雄市教育人員知覺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變革策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班論文,國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 黃詩娟(2001)。知識輔助系統個組成要素對組織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社論】(1995)。社區發展季刊,69,1。 許凱雯(2004)。企業實務社群與知識管理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莊明貞(2001)。當前台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41-162。 程意詔(2004)。市場導向與內隱知識移轉對績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楊茂壽(1987)。臺灣省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制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 楊堤雅(2000)。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育人員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11-22。 曾國鴻、陳榮宗、巫銘昌、羅希哲(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取得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國民小學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9(2),65-88。 曾榮華(2002)。教師專業的核心—反省思考教學。台中師院學報,16,39-48。 詹志禹(2000)。教學團隊主導九年一貫課程。中等教育,51(1),4-8。 詹志禹(2003)。課程創新與教師的自我創化—系統演化的觀點。教育資料集刊,28,145-173。 詹素卿(2004)。案例討論應用於國中教師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國與文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詹棟樑(1997)。師資培育的理念與目標。教育資料集刊,22,41-57。 劉莉君(2004)。高職農校教師運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專業發展的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劉錫麒(1993)。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16-25。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廖春文(2002)。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651-663。 廖靜儀(2006)。國民小學九年一貫教學輔導團團隊凝聚力與團體層次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廖肇弘(2002)。善用知識社群加速企業創新。管理雜誌,328,114-117。 蔡文鳳(2004)。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輔導團組織與運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蔡孟宏(2004)。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功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蔡培村(1995)。中小學教師生涯進階與等級劃分可行性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54-72。 蔡進宏(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 蔡進雄(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國民中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與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論、問題與革新。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進雄、林思伶(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潘世尊(2000)。教師的自我反省與協同反省:策略品質的提升。台東師院學報,11(下),91-108。 潘世尊(2001)。協同反省活動的研究取徑分析—以理論與實際的關係為焦點。花蓮師院學報,12,1-21。 鄭夙珍(2002)。小組探究教學結合網路學習成效初探。研究教育資訊,10(5), 111-136。 鄭博真(2001)。課程與教學革新。高雄市:復文。 盧美貴、陳勤妹、方慧琴(2002)。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與設計,現代教育論壇(六),117-130。 應奇(1999)。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台北市: 揚智。 謝金城(2004)。臺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再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高橋(主編)(1982)。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蕭英勳(2002)。學習社群對於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啟思。中等教育,53(8),100-111。 簡紅珠(1991)。培養職前教師反省思考能力的幾種途徑。國教世紀,40(1),22-23。 羅清水(1998)。終身教育在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5(4),1-7。 羅綸新(2002)。師資培育發展教師反思教學能力之途徑。國民教育研究學報,8,205-224。 嚴春財(2004)。實務社群在學校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應用。學生事務,43(1)68-71。 饒見維(1996a)。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饒見維(1996b)。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2006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7_2.htm 鐘任琴(1994)。教師專業的探討。教師之友,35(5),29-35。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社。(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1999) 蔡瞬玉、丁惠民(譯)(2002)。社群行銷。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Bressler , S . E .& Grantham , C . E .,2000)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下)。台北:天下文化。(Senge, P. M, 2000)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Nonaka & Takeuchi,1995) 英文部分 Au, K. H.(2002).Communities of practice :Engagement, imagination, and alignment in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53(3), 222-227。 Avalos, B.(1998).School-based teachers development: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 group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l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4(3), 257-271. Bergquist, W.H.(1978).Relationship of collegia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Jouranl of Teacher Education,29(3), 18-23. Frykholm, J. A. (1998). Beyond supervision: Learning to teacher mathematics in community. Teaching and Education, 14(3), 305-322. Harrington, H.(1994).Teaching and know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5, 190-198. Johnson, D. W., Johnson, R., & Holubec, E. (1992). Advanced cooperative learning.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Holubec, E. J.(1994a). The newc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Holubec, E. J.(1994b). Cooperation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Johnson, R. T.(1999). Learning toght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now-Gerono, J. L.(200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culture of inquiry: PDS teachers identify the benefit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Studies, 21(3), 241-256. Rodes, P., Knapczyk, D., Chapman, C., & Chung, H.(2000). Involving teachers in web-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T.H.E. Journal, 27(10), 94-102. Slavin, R. E.(1990).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2), 71-82。 Sealey,L.(1978).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continunm : A kaleidoscope. Jouran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3), 14-17. Shulman,L.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er :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nard Education Review, 15(2), 14. Supovitz, J.A(2002). Developing communities of instructional practic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4(8), 1591-1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