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ademic Performance

:::
Paper contents
Paper category91
Student ID No. 
Name邱炳彰
Title教育優先區計劃實施情況之探討--以逍遙國小執行人員之觀點為例
Adviser趙長寧
Graduation date2003-06
Attached file 
Reference link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vv0qf/record?r1=1&h1=56
Abstract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偏遠學校對教育優先區計劃的執行情形與執行後產生的影響,並分析影響執行成效的因素。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針對逍遙國小單一個案做深入探討,以教育優先區計劃實施前後三任校長以及實際執行的承辦人員為訪談對象,希望從計劃執行人員的觀點,了解教育優先區計劃在逍遙國小的實施情況。經過本研究後,獲得以下結論:1.教育優先區計劃對逍遙國小助益良多;2.家庭仍是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關鍵;3.執行人員在整個計劃中扮演關鍵的角色;4.學校肩負更沉重的責任;5.純以教育途徑無法解決文化不利地
Bibliography王家通(民87)。論教育機會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高雄師範大學學報,58,35-44。
王春源、黃森泉(民85)。論台灣「教育優先區」規劃對原住民教育之影響。台灣經濟,230,118-132。
王文科(民8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江志正(民86)。美國的補償教育及其對我國教育優先區的啟示。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141-163。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4)。第一期教育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沈姍姍(民86)。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式微?-自教育改革趨勢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
吳政達(民83)。教育優先區之研究─以台灣省初等教育發展為例。教育研究,39,14-24。
吳政達(民86)。灰色關聯分析法在教育優先區研究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報(新竹師院),5,183-201。
吳清山(民85)。當前教育改革措施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裕益(民82)。台灣地區學業成就報告。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巫有鎰(民88)。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林生傳(民82)。中等教育階層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林生傳(民84)。教育優先區的理念與規劃。台北:師大社會教育文獻選輯。
林新發(民84)。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實務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姜旭岡(民86)。「教育優先區」政策在「教育機會均等」概念上的涵義與實踐 — 英美兩國的經驗與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
胡夢鯨(民84)。台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6(1),1-35。
胡幼慧(民91)。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敬文(民88)。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孫志麟(民87)。教育資源的規劃策略。教育研究,7,15-28。
陳奎熹(民87)。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教育措施。台北: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
陳麗珠(民87)。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計劃與實施之評估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實踐。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麗珠(民88a)。以德懷術(Delphi Method)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
陳麗珠(民88b)。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計劃與實施之評估研究:問卷調查結果。台北:國家圖書館。
陳麗珠、吳政穎(民89)。層級分析法(AHP)應用於國民教育補助政策公平效果評估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2),1-37。
陳向明(民91)。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勝義(民86)。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研究與實踐─回顧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
許添明、廖鳴鳳(民87)。我國教育優先區計劃問題與對策─以花蓮縣第一年實踐經驗為例。教育研究資訊,6(6),100-120。
張淑美(民83)。不同地區教育機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
張煌熙(民84)。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Compensatory Education Programs】之經驗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4,111-122。
張鈿富(民87)。台灣教育優先地區選擇之研究。暨大學報,2(1),273-298。
張建成(民82)。光復以來台灣山胞之教育成就及其家庭相關因素的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教育部(85)。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劃諮詢會議。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87)。八十七年度教育優先區計劃及指標說明。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90)。九十年度教育優先區計劃及指標說明。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1)。教育部九十一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91)。九十一年度教育優先區計劃及指標說明。台北:教育部。
教育廳(民88)。教育優先區計劃成果。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郭為藩、高強華(民77)。教育學新論。台北:中正書局。
郭為藩(民84)。推動教育優先區計劃的理念與策略。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專題報告。
郭明堂、羅瑞玉(民84)。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距之比較。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7,155-175。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森泉(民84)。「教育優先區」與原住民教育。國教輔導,35(2),38-43。
黃文卿,林晏州(民87)。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由原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8(2),166-178。
程健教、黃森泉(民85)。由福利經濟觀點論「教育優先區」規劃與原住民教育之展望。台中師院學報,創刊號,1-32。
葉子超(民84)。談「教育優先區」及其在我國應用方向。台北:國家圖書館。
葉子超(民88)。談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優先區問題與建議。教師之友,40(5),42-50。
楊瑩(民83)。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瑩(民84)。英國的教育優先區方案之實施與檢討。台北:教育部。
楊瑩(民86)。當前台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
廖春文(民86)。教育優先區發展模式及實施策略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4,1-50。
廖鳳鳴(民86)。「教育優先區計劃」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進雄(民89),教育優先區的理念與實施方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160-170。
蔡枝烈(民83),原住民學童學習不利情況之調查。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閻自安(民87)。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2),71-86。
藍順德(民86)。「整建國中與國小教育設施計劃」執行情形檢討與改進。研考雙月刊,21,26-31。
Ballantine, J. H. (1993).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 system principles of social welfare:An introductiomatic analysi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ogdan, R. C.,& Biklen, S. K.(1982).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Allyn & Bacon.
Burnett, G. (1994). The unfulfilled mission of Title 1/Chapter 1 programs. Washington ,D.C.(ERIC microfishe ED 376263).
Coleman, J. S.(1966).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oleman, J. S.(1994).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Joseph Kretovics and Edward J. Nussel(Eds). Transforming urban education. Needham Heights. Masschusetts: Allyn & Bacon.
Coleman, J. S., Thomas, H., & Sally, K. (1981).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Report to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Chicago: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Carnoy, M. & Levin, H. M.(1985). Schooling and work in the democratic stat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ter, D.S.G. & O’Neil, M. H. (1985).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London: Falmer.
Foster, P. (1996). Constructing Educational Inequality. London: Falmer.
Halsey P.(1973). Social class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y. Westport:Conn. Greenwood Press.
Jarolimek, J.(1981). The school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Odden, A. R. & Picus, L. O.(1992). School finance:A policy perspective. New York, NY:McGraw-Hill.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Sage.
Merriam B. H.(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Smith. G.(1977).Positive discrimination by area in education:the EPA idea re-examined. London: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Thomas, F.(1997).Why chapter 1 failed: the 4 percent ‘structural flaw. Education Week, 16,44-60.
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 (2nd Ed). Thousand Oaks:Sage.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