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per category | 91 |
---|---|
Student ID No. |   |
Name | 李茂源 |
Title | 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 |
Adviser | 陳世佳 |
Graduation date | 2003-06 |
Attached file |   |
Reference link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u_wTuQ/record?r1=1&h1=0 |
Abstract |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國民中小學教師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對其專業成長的影響,研究的焦點包括分析現行教師進修活動的成效、了解中小學教師讀書會運作的現況與困境,同時探討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學習的動機,並且歸納出中小學教師持續參與讀書會的學習對其專業成長的影響。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Bibliography |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方隆彰(民88)共創學習樂趣的天堂-淺談讀書會與教育的關係。教師天地,P13-14。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民85)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民88)全國讀書會調查錄:邁向學習社會-結合圖書館推動讀書會。 文建會(民88)第三屆全國讀書會博覽會參考資料。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民89)第四屆全國讀書會博覽會參考資料。台北:文建會。 王秋絨(民80)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教師角色壓力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民88)突破教師進修瓶頸。教師天地,68,P23-27。 王如哲(民89)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輯,P35-55。 王政彥(民88)終身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4輯,P21-44。 王萬青(民88)從教師成長團體談讀書會如何運作。北縣教育,28期,P36-39。 王秀雲(民89)學校本位的教師進修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4期,P40-41。 王聖銘(民84)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民7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民8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介言(民83)矯正機關讀書會帶領手冊。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未出版)。 江綺雪(民82)高雄市成人學生參與學習動機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阮靜雯(民89)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姍姍(民89)教師專業成長的誘因與動力-自制度面分析。學校行政論壇第五次研討會。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之研究。高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政峰(民87)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錦漳(民8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民87)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大教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素足(民87)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鴻章(民89)國小教師參與「學校中心」在職進修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台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 柏(民89)利用教學視導制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公教資訊,4卷2期,P6-14。 李泗濱(民88)國小辦理親職教育的新方向-家長讀書會。社教資料雜誌,214,P11-13。 李麗玉(民88)學校施行組織學習之研究「一個個國中個案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錘卿(民84)國民小學實施以學校為中心的在職進修之探討。國教輔導, 34(6),P55-62。 呂錘卿(民85)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期,P63-84。 呂木琳(民83)有效安排教師在職進修因素簡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協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台北:師大書苑。 何青蓉(民86)高雄市讀書會的發展、特色與功能。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1),P96-110。 何青蓉(民87)讀書會非常容易。高雄:復文。 何青蓉(民88)國內讀書會發展概況與其現象分析。文化視窗,13期,P6-13。 何青蓉(民89)台灣讀書會的功能:一項全國性焦點團體的座談結果。教育研究雜誌,71期,P89-98。 何青蓉(民90)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2期,P23-50。 何福田(民81)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邱天助(民84)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期,P6-15。 邱天助(民86)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天助(民87)讀書會備忘錄:新學習運動。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邱天助(民88)讀書會小百科。台北: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 林幸台(民81)國中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9,P205-238。 林武憲(民82)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林天印(民87)學校本位理念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中等教育,48卷5期,P31-38。 林振春(民84)形形色色讀書會-談讀書會的隱憂與前景。書香月刊,44期,P8-11。 林振春(民87)求知的心路歷程與讀書會。社教雙月刊,42期,P42-45。 林振春(民87)讀書會與學習三態。社教雙月刊,42期,P37-39。 林美琴(民86)讀書會發展的困境與解決的方法。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卷,P32-37。 林美琴(民87)讀冊作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林美琴(民87)全國社區讀書會現況調查,遠景評估與經營研究。國家文藝基金會(未出版)。 林明地(民87)從自我更新取向的專業發展看教師在職進修,八十七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11-234。 林明地(民88)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師友,382期,P11-14。 林貴真(民90)讀書會任我游。台北:爾雅。 林 煌(民89)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民88)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第51卷3期,P3-8。 林奇賢(民86)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期,P2-10。 林益慶(民89)影響國小教師選擇教職的原因之研究。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基(民74)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願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委託研究報告。 吳清基(民79)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英長(民79)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吳明清(民84)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吳美麗(民86)國小教師對參與學士後進修之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民86)學習型組織理論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23(2),P60-68。 吳正己、張啟中(民87)運用網路環境幫助實習教師專業成長。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654-659。 吳明隆(民81)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96,P133-161。 吳明隆(民88)符應全面品質管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卷3期,P9-20。 吳和堂(民88)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政憲(民89)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態度、現況與成效知覺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姍紜(民89)學習型學校經營的策略與方法。學校行政,9期,P32-40。 吳祥明(民89)在職教師參與網路進修之成就與網路使用時間之相關,台南師院學報,34期,P19-36。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夢鯨(民85)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台北:師大書苑。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著)。 台北:桂冠 武文瑛(民88)瑞典讀書會-我國推動成人教育及終身教育之借鏡。北縣成教,13期,P8-15。 周崇儒(民89)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策略之分析。中等教育,51卷,5期,P74-81。 洪秀珍(民90)媽媽讀書會-母職實踐與讀書會。花蓮師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國華、蔡培村(民84)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之實證分析。中小學教師品質及制度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孫國華(民86)國民中小學生涯發展及專業成長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孫小魯(民87)從「行動研究」及讀書會談教師的終身學習。基中學報,P180-206。 蔡碧璉(民8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民84)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文化。 蔡培村(民87)終身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台灣教育,565期,P14-26。 蔡 芸(民86)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師大輔導中心(民73)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學校壓力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師大學生輔導中心。 秦夢群(民8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倪士峰(民90)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宗國(民83)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及其對婦女研究的若干啟示。質化研究、次級資料分析與綜合方法,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社會科學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研討會。 徐宗國(民86)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馬芳婷(民77)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滿意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強華(民90)九年一貫課程統整革新與教師專業成長。中等教育,52卷1期,P136-148。 教育部(民87)邁向學習社會。教育部印。 郭進隆譯(民83)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Senge著)。 台北:天下文化 康宗虎(民87)發展以學校為中心的進修制度。技職雙月刊,48期,P13-16。 張芬芬(民73)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鈿富(民84)組織氣氛與組織文化的涵義及其研究方法。教育研究雙月刊,15期,P35-43。 張德永(民85)北歐讀書會的起源與發展。北縣成教輔導季刊,4期,P39-44。 張春興(民72)從師大學生的求學心態檢討教法加強師範生專業精神構想的成效。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學報,10,p1-20。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元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東華書局。 張基成(民87)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期,P31-42。 張德銳(民82)動機理論與教師工作士氣。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P143-162。 張德銳(民88)以教師同儕合作化解教學專業的危機。教師天地,93期,P12-16。 張德銳、張俊達(民88)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10卷,6期,P25-32。 張美玉(民8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的經驗與反省。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惠博(民90)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239期,P13-25。 張振成(民90)如何以讀書會來提昇教師教學創造力。社教資料雜誌,271期,P8-13。 張淑卿(民90)母親參與親子讀書會對性別關係態度改變之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民78)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麗華(民79)反省性師範教育派典的理念與實際。教育研究雙月刊,14,P53-61。 陳伯璋(民8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之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P1-13。 陳寶山(民83)教師進修之具體做法。教師之友,68期,P35-40。 陳舜芬(民84)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行政院教改會委託「鬆綁原則研究」計劃案(六)。 陳美玉(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民86)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美玉。(民88)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P80-99。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來紅(民87)書香文化的探討-談教師讀書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期,。 P119-122 陳柏年(民89)女性讀書會領導人學習與成長經驗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禰(民89)另類的教師成長:師徒制專業成長構念之探析。花蓮師院學報,10期,P27-46。 陳思穎(民90)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梅英(民83)師院生任教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P59-100。 曾照成(民91)國小學童閱讀討論教學及其主題詮釋探討。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淑靜(民90)讀書會發展的危機與契機-以十一個讀書會的SWOT情境分析為探討主題。社教雙月刊,P30-36。。 單小琳(民89)教師成長檔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雙月刊,9期,P46-57。 傅瑜雯(民82)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費陪弟(民86)高雄市讀書會成員的組織需求與社會參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民78)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1)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34期,P189-330。 黃富順(民84)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5)終身學習的意義、起源、發展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主編: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8)學習社會的意義、特性與實施。成人教育,47期,P2-8。 黃政傑(民85)質的研究方法: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瑞汝(民90)台灣地區監院所讀書會發展與運作模式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昆輝(民69)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教育研究所集刊,22期,P189-330。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宏建(民91)台中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賈芸棣譯(民88)幼教研究法。台北:桂冠。 楊深坑(民80)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台北:師大書苑。 楊茂秀(民86)討論手冊。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國德(民87)發展學習型組織-我國教育革新的基礎。成人教育,43期,P7-14。 楊國德(民88)終身教育的學習環境。教育資料集刊,24期,P61-79。 楊智穎(民89)從建立合作文化談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卷,3期,P126-132。 楊振裕(民88)成人學習。師友月刊,328期,P48-51。 楊哲優(民89)成人參與佛教團體讀書會學習情境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秀琴(民88)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明政(民89)善用網路科技支援教師專業成長。師友,2000,P33-37。 歐用生(民84)中小學教師進修教育的盲點與突破。教改通訊,4期,P14-15。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鄭福妹(民84)值得推廣的成人教育方式-讀書會。成人教育輔導季刊,2卷,P46-49。 趙啟蒼(民88)嘉義地區中小學推動學校讀書會模式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起陽(民80)教育實習。台北:五南。 潘文忠(民87)教師進修DIY-建構以學習型組織為導向的教師進修模式。中等教育,49(1),P3-10。 劉仲冬(民85)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方法-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劉兆岩(民88)從成人的學習障礙談學校的再學習。教育資料及研究,27期,P20-21。 劉春榮(民87)教師專業自主。教育資料集刊,23輯,P25-38。 劉春榮(民87)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期,P4-11。 賴麗珍(民89)從領導的觀點看學校教師校內讀書會的經營。國教新知,46卷,P62-70。 繁運豐(民87)公共圖書館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欣男(民89)知識管理VS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師友,200期,P38-41。 鍾燕宜(民85)學習型組織的意涵與批判。人事管理,33(9),P4-19。 謝寶梅(民82)師範學院學生教育實習問題與改進之探討。台中師院學報,7期,P157-184。 謝振裕(民88)從成人教育理念看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卷3期,P51-56。 簡茂發(民86)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八十七年度專案研究計劃。 簡春安(民81)社會工作與質性研究法。質化研究在社會學界的應用論見彙編,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簡靜惠(民86)成人學習與讀書會。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卷,1期,P8-11。 嚴慶祥(民89)我國中學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1),P98-119。 蕭慧津(民90)國中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之研究-以終身學習四面向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明華(民85)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實務知識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清水(民87)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進修制度:談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國教天地,130期,P43-48。 蘇明燦(民90)發展以學習型組織為核心的學校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40期,P32-36。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Allen, D.B and Pucel,D.J. (1979). Handbook for workshop on assessing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needs of individual vocational staff memb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DE179813) Ames,C. & Archer,J. (199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0(3), 260-267. Barth,R.S. (1990). 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 San Fracisco: Jossey-Bass. Batten,J.S. (1977). The study of teaching professionalization. San Fransisco: Jossey-Bass. Bell,B & Gilbert,J. (1991). Teacher development as professional person 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0 (5), 483-497. Bernier,N.R. & McClelland,A.E. (1989). The social contex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9-54).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Blid,H. (1983) Education by the people: Study circle. Ludvika, Sweden: Brunnsviksskolorna. Bradley,H.(1991)Staff development.London:Falmer. Brockett , R. G.(198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5(4),210-219. Burke,P.J. and Fessler,R. (1983). Interaction: A essential in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growth progress. NASSP Bulletin, 43-49. Bystrom,J(1996) Study circle. In A.C. Tuijnman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663-665). U.K:Pergamon Press. Cameron,J.S. (1986). Assessing school based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Carver,D. (1988).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for INSET in ELF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ATFEL/TESOL. University of Edinbury, Scotland. Apr, 11-14, 1998. Charles,G. & Oscar,Jr. (1982). The study circle: A practical Scandinavian pedagogy. (ERIC). Cross,K.P.(1986)Adult as learner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ropley,A.J. (1980) (Ed). Towards a system of lifelong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Davis,B.R. (1985).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uman relation : Study of district program . Spectrum , 3, 37-43. Duke, D. L(1993). Teaching an introduce. NY: McGraw-Hill. Erffermeyer,E.S. & Martary,C.R. (1990).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ffmeyer,E.S. & Martrny,C.R. (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93858. Fessler,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Springfield. Field,B. (1998).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school: How teachers manage conflict in the workplace, Education and society. 16 (1), 55-72. Forbes,C.P. (1972). Profes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n teachers abroa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D. DAO AA C731112). Gibbons,M. & Norman,P. (1987). An intergrated model for sustained staff development. In M.F. widen, & I.Andrews,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Improvement: A focus on the Teacher 103-110. Glathon,A.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 (3), 31-35. Gold,R.L.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 217-223. Harris,D.G. (1985).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on perceptions of post secondary occupation staff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Houston. (Ed.D.DAO AAC8527871). Hargreaves,D.H. (1993). A common-sense model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J. Elliott (Ed), Reconstructio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Holly,M.L. (198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in the USA and England. In M.L.Holly & C.S. McLoughlin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House,J.S.(1981)Occupatuonal stres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5,12-27. Hunger Ford,N.L. (1986). Factors perceived by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s stimulative and supportive of professional growth: An exploration study of sixteen school environ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 (12) 4363A. Kasimir,Y. (1991). Training adult educators in Sweden. In P.Jarvis & A. Chadwick. Training adult educators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Kau,Ching-Ven. (1981). Growth of a teacher in a communication projec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PH.D.1981. Klein,J.D. & Freitag,E. (1991). Enhancing motivation using an instructional game.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8 (2), 111-116. Knowles, M.S.(1984). Andragogy in action: Applying modern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nowles, M. S.(1987).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to andragogy. Revised and updat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Cambridge Adult Education Knowles,M.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Kurland (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the U.S. lifelong learning, 5 (6), 24-27. Marsick,V.J. & Warkins,K.E. (1993).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integrative vision for HRD. Human Resourced Development, 5 (4), 353-360. Marton, F.&Saljo, R.(1976)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Outcome And Process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6, 4-11. Merriam,S.B. (1993). Adult learning: Where have we come from? Where are we headed?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57, 5-14. Merrita,H. (1980). Application of adult learning principles in a teacher center that’s making a dif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ED198 130.) Musoal,D. (1999). School as social-capital networks: a new vision for reform. The Educational Forum, 63, Winter, 113-119. Oliver,L.P. (1987). Study circles: Coming together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social change. Washing,D.C: Seven Locks Press. Oliver,L.P. (1990). Study circles: New life of an old idea. Adult Learning, 2 (3), 20-22 Oliver,L.P. (1992). Study circles: individual growth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J446779). Oliver,L.P. (1995). Is the United States ready for a study circle movement? Adult learning, March, 14-16, 190. Orsak,C.G. (1982). A practical Scandinavian pedagog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29590). Patton,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Phinney ,F. C.(1972)Profes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 Teachers .Abroad. Unpublish ED.D Dissertation Michigan University. Reitz, H. J. (1981) Group effectiveness in Organizations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Ross,J.A. & Regan,E.M. (1993). Sharing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ts impac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9 (1), 91-106. Senge,P.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uubeday Currency. Shulman,L.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1. Stein,M.K. & Wang,M.C. (1988).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chool improvement: the process of teacher chang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 (2), 171-187. Titmus,C. (1981). Strategies for adult education: Practices in Western Europe. Chicago: 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circl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363578). Wade,R.k. (1984).What makes a difference in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48-54. Willams,J.M. (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part-time instructor all selected leagu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69093). Wood,F.H., Mcquarrie,F.Q. & Thompson,S.T. (1982). Practitioners and professors agree on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practi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0 (1), 28-31. Wood,F.H. & Thompson,S.R. (1980). Guidelines for better staff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 (5), 374-378. Yager , R. E. (1984). What student says about science teaching and science teachers. Science Education, 68(2), 143-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