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學習成效

:::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97
學號 
姓名陳逸敬
標題臺中市國民小學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其教學效能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世佳
畢業日期2009-06
附件檔案 
參考連結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QUyqb/record?r1=1&h1=7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臺中市96學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於參與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參與教師對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感受,參與學校所遇到的困境與如何因應,以及探討學校校長、主任的角色,和對於參與教師提供的協助。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4)。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中教司(2009)。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草案)。2009年5月17日,取自網址http://163.19.163.5/upload/17621attachment2.pdf。
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淑俐(1993)。有計畫地自我塑造教師專業形象。師友,308,39-39。臺北市。
王淑俐(1997)。我的教學有多大的魅力。師友,365,25-29。臺北市。
古秋雲(2008)。新竹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何福田(2004)。學校主任的定位。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玉珍(2007)。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昆旺(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杜正勝(2006)。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精進教學品質,推動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載於教育部(主編),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序)。臺北市:教育部。
周紋如(2007)。台東縣國小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Patton, M. Q., 1990)
吳和堂(2007)。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政憲(2001)。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專業發展之態度、現況與成效知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俊湖(199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奉儒(2006)。國中小學教師評鑑機制規劃之芻議:英國的經驗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93-216。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1)。國小教師教學效能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市: 復文。
洪文芬(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洪文芬、謝文英(2007)。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頁161-195。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高雄教育簡訊,21,8。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5。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賴文堅(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政策與問題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9(2),23-44。
張玉成(2005)。優質教師應備能力新指標:迎接變遷的挑戰。國民教育,45(3),2-8。
張東慈(2008)。教育主管機關、校長與家長評估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準則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臺北市,五南。
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慈娟(1997)。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新仁(2006)。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臺北市:教育部。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104,25-31。
張德銳(2006)。形成性教師評鑑系統的研發、推廣、研究與實施展望。初等教育學刊,23,1-26。
張德銳、蔡秀媛、許藤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馮清皇、賴志鋒(2003)。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9a)。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2009年1月1日,取自教育部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站,網址http://140.111.34.34/moe/index.php。
教育部(2009b)。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與試辦學校人數統計。2009年6月6日,取自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站,網址http://tpde.nhcue.edu.tw/index.jsp。
教育部(2009c)。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發展沿革。2009年1月1日,取自教育部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站,網址http://140.111.34.34/moe/News/list.php。

郭明堂(1995)。國小教師任教專長、教學經驗、養成型態與其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世佳(2004)。以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之教師專業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33-44。
陳玟螢(2008)。臺東縣國小教師教學效能、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專業成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幸仁(2008)。學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7,1-25。
陳嘉彌、鍾文郁、楊承謙、柯瓊惠、謝元(譯)(2002)。專業發展評鑑。臺北市:五南。(Thomas R. Guskey, 2000)
溫雅雯(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宗顯(2004)。應用教自我評鑑促進教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7,45-54。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馮佩玲(2007)。國民中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單文經(1995)。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憲政(2009)。老師的鏡子在哪裡。2009年5月17日,取自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站,網址http://tpde.nhcue.edu.tw/index.jsp。
湯嘉偉(校譯)(2007)。教師專業評鑑。臺北市:高等教育。(Danielson, C. & McGreal, T. L., 2000)
楊振昇(2006)。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進雄(2004)。學校行政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1(1),55-59。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彩鳳(2008)。教師分級制度之建構與專業形象之塑造。2008年12月22日,教師專業發展電子報,第五期,取自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網址http://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158。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文豪(2007)。校長領導的意義:國小校長的觀點。花蓮教育學報,24,45-75。
謝佩璇(2007)。中部地區國民中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9-22。
羅國基(2007)。竹苗地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清水(1999)。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途徑:談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研習資訊,16(1),1-10。
蘇純儀(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分
Ashton, P. T., & Webb, R.(1983).A study of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231833, No.ED231834, No.ED231835)
Ashton, P. T., & Webb, R.(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Bandura, A.(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322-147.
Barfield, V., & Burlingame, M.(1974). The Pupil Control Ideology of Teachers in Selected Schoo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2, 4, 6-11,
Bell, B. & Gilbert, J.(1994). Teacher development as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aching & Teacher development, 10(5), 483-497.
Borich, G. D.(1988). Effectiveness teaching methods. Columbus, O.H.: Charles, E.Merrill.
Borich, G. D. (1996).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 Merrill.
Brophy, J.(1986). Teacher influen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41, 1069-1077.
Buskist, W.(2002). Effective teaching: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rom division two’s 2-and 4-year awardees.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9, 188-194. Retrieved January 1, 2009, fro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ction Database.
Danielson, C.(2001). New tends in teacher evalu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8(5), 12-15.
Danielson, C., & McGreal, T. L.(2000). Teacher Evaluation: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vans, L.(2002).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8(1), 123-137.
Gibson, S., & Demo, M.(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uskey, T. R.(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Press.
Guskey, T. R., & Passaro, P. D.(1994). Teacher efficacy: A 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 627-643.
Hargreaves, A.(1995). Development and desire: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In T. Guskey & M.Huberman(E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New paradigms & practices, 9-34.
Jenlink, P. K. & Kinnucan-Welsch, K.(2001). Case stories of facilit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705-724.
Marsh, H. W. ,& Bailey, M.(1991).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profiles analysi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0310)
Medley, D.(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In P. Perterson and H. Walberg(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Berkeley, CA:McCutchan.
Moneys, S. M.(1992).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A survey of student andteacher perceptions teacher effectivenes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ervice No.ED 351056).
Rosenshine, B. V.(1986).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explicit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7), 60-66.
Stringfield, S., & Teddlie, C. (1989). The first three phases of the Louisiana School Effectiveness Study. In B. Creemers, T. Peters, & D. Reynolds (Ed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Amsterdam: Swets and Zeitlinger.
Stronge, J. H.(2002). Qualities of effective teachers. Alexandria, VA: ASCD.
Stufflebeam, D.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T. Kellaghan, D. L. Stufflebeam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p. 31-46).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Webb, R.(1982), Teaching and domaine of 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Woolfolk, A. E., & Hoy, W. K.(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91.
Yin, R. K.(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