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學習成效

:::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97
學號 
姓名龔筠筠
標題實習學生管教信念形塑歷程之探討
指導教授陳世佳
畢業日期2009-06
附件檔案 
參考連結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QUyqb/record?r1=1&h1=8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實習學生於實習前、中、後期管教信念的形塑歷程,以四位國民中學實習學生為對象,運用質性研究的方式,採半結構式的訪談,將訪談資料騰寫成逐字稿,每位受訪者三次,總共十二次的訪談。另徵求受訪者的同意,進行六次課室觀察,同時蒐集其實習心得、反省札記、結業成果發表會等相關文件,以作三角檢證。資料收集期間自97年8月至98年1月,歷時約半年。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志權(1997)。實習教師的求生策略。教師之友,38(5),71-72。
人本教育札記編輯部(2004)。孩子在學校被體罰,怎麼辦?人本教育札記,193,
50-53。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2)。想戒除體罰,怎麼辦?:戒除體罰八週計畫。人本教育札
記,151,27-29。
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十二版)。台北市:五南。
王文秀(1995)。校園中不可承受之痛:談體罰。教育心,7,52-56。
王淑俐(1993)。「好」「導師」的教育信念。師友,309,39-41。
王淑俐(1998)。教學、管教與心理輔導-成功的「三合一」教師。師友,372,
36-39。
王淑俐(1999)。「26個教育學分」之外的自我要求:當今中學初任教師(含實習)
班級經營問題的初探。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39-44。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鍾和(2004)。國中小教師管教現況、問題與因應。學生輔導,93,46-55。
王瓊珠(2000)。回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師資培訓方案。特殊教育季刊,74,12-14。
毛連塭、朱惠美(1998)。實習教師的進修。教師天地,68,19-22。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 44。
方德隆(1983)。理論、研究與實際。輯於王家通、曾燦燈(校訂):教育行政學-
理論、研究與實際(21-36)。高雄:復文出版社。
谷瑞勉(1999)。輔導師傅、實習學校、指導教師:三方合作促進幼稚園實習輔導
之成效。國教天地,133,31-38。
李希揚(1999)。校園民主與學生管教。訓育研究,4(38),12-24。
李明堂(1992)。放棄體罰:讓情意滋長。高市文教,46,11-13。
李岱恩(2005)。淺談教師的信念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南投文教,23,120-122。
李美華(譯)(2007)。UNESCO著。正面管教法。台北:財團法人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部。
(英文版出版於2006),12-28。
李彥慧(2005)。學校管教與正當法律程序──以美臺學校管教之比較為範圍。中等教育,
56(5),78-96。
李禮錦(2007)。校園教育零體罰的省思。屏縣教育,30,64。
李麗君(2004)。提昇未來師資的教學品質:從檢視與導正師資生的教學信念做起。教師之
友,45(4),2-11。
李麗君(2005)。師資培育在改變師資生教學信念上之意義及其困難與挑戰。教育資料與研
究,62,134-144。
李麗君(2006)。檢視師資生教學信念與其實踐之方案實施與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
報:教育類,19(1),39-62。
朱文雄(1989)。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苑瑜、葉玉珠(2003)。實習教師信念改變的影響因素之探討。師大學報:教育
類,48(1),41-66。
沈浪(2004)。教、訓、輔三合一理念的落實。師友,439,38-40。
邢泰釗(2001)。聰明教師教室管理有辦法。教師天地,113,84-87。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宋慶瑋(2003)。實習像小媳婦嗎?師友,435,26-29。
金樹人(譯) (2004)。 Charles, C.M.著。教室裡的春天。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邱珍琬(2002)。國小實習教師輔導需求與問題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
193-205。
林天祐、吳清山(2005)。教育名詞:零體罰。教育資源與研究,62,178。
林月盛(1999)。從教育法學觀點論教師管教與學生懲戒的有關問題。研習資訊,16(4),
47-54。
林生傳(1990)。國中教師專業行為之主要參照團體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
9,263-292。
林玉體(2002)。教育評論。北縣教育,41,9-15。
林育毅(2005)。教師在「友善校園」中應有的體認與實踐。屏縣教育,24,15-18。
林志成(2005)。實習教師之專業發展。現代教育論壇,13,195-207。
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剖析體罰問題。國教世紀,211,81-88。
林佳範、陳惠馨、包崇敏(2005)。校園體罰,突顯校園不重視學生人權:「到底多痛:只有
小孩知道」記者會發言整理。人本教育札記,193,46-49。
林昭賢(1991)。從教育的觀點談體罰問題。臺灣教育,488,1-2。
林美珠(2007)。老師!你累了嗎?如何應對輔導與管教辦法新制之衝擊。教育研究月刊,
164,40-45。
林俊傑(2004)。體罰的存與廢。師友,445,38-41。
林家興(1993)。處罰而不體罰的方式。諮商與輔導,85,2-3。
林斌(2006)。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教育研究集刊,52(4),
107-139。
林進材(1997)。教師知識的內涵、建構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
48(1),34-39。
林進材主編(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
林進材(1999)。有效的教育實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20-25。
林進材(1999)。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林進材(2007)。愛與關懷的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4,5-15。
林新發、李宜玫(1997)。校園倫理的動力與變數。國教之友,48(4),21-24。
林萬來(2002)。教室紀律管理問題之研究。師說,171,21-27。
林碧珍、蔡文煥(2007)。數學領域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標準指標的發展與建立之初
探。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2),61-92。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高等。
周淑卿(2004)。我是課程發展的專業人員?-教師專業身分認同的分析。教育資料
與研究,57,9-16。
周鳳美(2001)。教師改變教學之困難-從教師學習的角度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4(4),
129-142。
周鳳美、宋佩芬(2005)。實習教師建構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
20,1-26。
周德禎(1995)。實習教師教學觀點的發展:一個教育民俗誌研究。八十四學年度
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吳芝儀(2007)。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的輔導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4,5-15。
吳宗立、蔡綺芬(2008)。學生人權對教師輔導管教行為之啟示。教育學術彙刊,
2(1),1-26。
吳和堂(1999)。新制國中實習教師實習紀實。教育實習輔導,5(2),26-30。
吳和堂(2001)。國中實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9,263-
273。
吳和堂(2003)。「我最喜歡的教師」之行為分析。師友,434(3),1-5。
吳清山(1995)。從教師法談教師權利與義務。北縣教育,10,11-15。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吳清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管教權限。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45,
13-16。
吳清山(1997)。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討-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
現代教育論壇,3,272-283。
吳清山(2005)。師資培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6),23-29。
吳清山(2005)。循序漸進推動教師換證、評鑑及進階制度。師友月刊,461,7-11。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1-
134。
范熾文(2007)。教師情緒智商與班級管教。師友,475,0-4。
紀淑和(1999)。實習教師之教育實習歷程及工作要領。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21- 24。
教育部(2005)。擷取自http://www.edu.tw/law_explain_list.aspx?
type=explain&keyword=%e6%95%99%e8%82%b2%e5%af%a6%e7%bf%92
教育部(2007)。擷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
topical_sn=4#
徐月娥(2004)。高中學生常見的偏差行為與輔導策略與防範之道。學生輔導,93,66-
77。
徐永誠(2002)。洛克管教觀的教育啟示。實踐學報,33,295-338。
徐宗林(1998)。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文景。
徐美鈴(2004)。教師的難為及應為:談國中學生的輔導與管教問題。學生輔導,93,78- 89。
徐毅穎(2005)。中學生活科技實習教師之工作困擾與輔導需求之研究。中等教育,56
(5),126-141。
徐諶(1995)。管而教之,讓教育的價值凸顯出來--訪教育部李建興常務次長。師友,
339,6-8。
徐藝華(1995)。管教權從何而來-國立政治大學董保城總務長談管教權。師友月刊,339,
12-14。
許嘉政(2006)。初任教師的教學觀摩。師友,467,56-59。
郭明郎(2002)。尋求現制教育實習的「三贏」策略。國民教育,42(5),59-63。
郭明德(2004)。談教師心中的最痛:因管教學生而挨告。學生事務,43(3),57-66。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集刊,34, 85-114。
高強華(1992)。論實習教師的情意特質。中等教育,43(3),35-43。
高強華(1993)。論信念的意義、結構與特性。現代教育,8(2),74-89。
高強華(1998)。中等學校教育實習的問題檢討。中等教育,49(6),94-100。
高強華(2004)。當前師資培育的問題與改進。教育資料與研究,58,2-7。
連廷嘉 (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
16 -23。
連坤德(2000)。從教師改變談師資培育之實務。科學教育月刊,231,81-82。
得心(2003)。堅持不體罰。師友,433,70-73。
梁丁財(1991)。學童體罰問題之探討。教育家,4(6),12-15。
梁正宏(2007)。從教師的角度看零體罰入法。師友,476,60-63。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
期刊,2(1),33-62。
陳木金(2006)。從教師效能來塑造良師典範的師道精神。師友,463,8-16。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秀蓉(1999)。體罰放得下---從「管教」談起。人本教育札記,28-31。
陳秀敏(2007)。從「零體罰」談孩子的管教。臺灣教育,645,51-55。
陳奎憙(1996)。落實實習教師輔導制度確保師資素質。師大校友,282,11-15。
陳政見(1993)。懲罰與嫌惡刺激的探討。教師之友,34(2),15-25。
陳秋雯(2004)。體罰:不當管教?或必要之惡?學生輔導,93,102-109。
陳美紀、張玉英、林宜靜(1999)。以實習教師觀點探討中等學校教育實習制度之
研究。商業職業教育,74,22-28。
陳俊欽(2002)。體罰的神話。人本教育札記,151,72-73。
陳倬民(1995)。教育實習的理念。教育實習輔導,1(1),4-6。
陳國泰(1996)。輔導實習教師教育專業成長芻議。師說,95,12-16。
陳國泰(1999)。成長路上-輔導實習教師專業成長的新取向。師友,387,33-36。
陳國泰(2000)。析論教師的實際知識。教育資料與研究,34,57-64。
陳嘉彌(1999)。師徒式教育實習理念與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7(6),144-169。
陳嘉彌(2000)。促進師資培育機構與實習學校合作成功的先備條件。教育實習輔導季刊,
6(2),53-61。
陳箐繡(2003)。職前藝術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以六位嘉義師院美教系學生為
研究對象。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45-69。
黃士嘉(1997)。有教無「淚」談體罰。師友,355,55-57。
黃中一(2003)。人權教育如何落實於國小教學中。國教之友,54(3),15-20。
黃振豐(2004)。康德《論教育》中的管教觀。學生輔導,93,56-65。
黃慧英(2006)。以愛化礙:我對「管教權」的省思。師友,472,89-91。
張巧琳(2004)。談懲罰策略在班級管理的應用。學生輔導,93,125-131。
張志清(2002)。從「老師告學生」談校園法律問題。師說,163,33-36。
張志清(2002)。校園法律問題:老師告學生……。師友,417,30-33。
張秀敏(2003)。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8-19。
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任教意願與教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景媛(1997)。如何讓新手教師成為專家教師。測驗與輔導,145,3008-3010。
張新仁(2004)。談加強教師培育與專業成長。教育研究與資料,58,8-16。
張德銳、丁一顧(2005)。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回顧與前瞻。研習資訊,22(6),
30-36。
張德勝(1995)。零忍受:教育倒車。臺灣教育,536,27-28。
張瓊月(1999)。教師的教育信念。國教之聲,33(1),60-63。
游福生(2002)。給準教師一些建議。國教之友,53(3),22-24。
葉淑儀(譯)(2000)。Lambert, L., Walker, D.& Zimmerman, Diane P.著。教育
領導:建構論的觀點。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連祺、李承華(1997)。國小教師教育專業信念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39,46-63。
葉連祺(1998)。中等學校試用教師教育專業信念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4),
76-87。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8-37。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6)。與實習教師談「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3),
10-19。
單文經(主譯)(2008)。M. Lee Manning & Katherine T. Bucher著。班級經營的理
論與實務。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英文出版於2003)。
彭煥勝(1997)。淺談昆體良對師資素質的看法。國教月刊,44(12)。
詹志禹(2002)。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臺北:正中書局。
楊百世(2004)。國民中學實習教師專業成長成效之質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87-110。
楊巧玲(2007)。友善校園,對誰友善?教育研究月刊,154,42-53。
楊淑蘭(1989)。從一樁校園事件談體罰的關連問題。諮商與輔導,38,10-12。
楊國樞、余安邦(1994)。中國人的心裡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一九九二)。臺北市:
桂冠。
賓玉玫、單文經(2000)。學生+老師=?:實習教師的角色認知。臺灣教育,591,
2-7。
廖本裕(1997)。實習教師專業化歷程研究。國教之聲,30(4),14-21。
劉玉燕(1996)。Piaget訪談錄。台北:書泉出版社。
劉唯玉(1997)。結業實習教師如何因應衝突情境—個案研究。花師學院學報,7,
45-76。
劉靜文(2008)。正向心理學的觀點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師說,203,9-18。
蔡進雄(1998)。高中導師管教型態對班級氣氛的影響。輔導通訊,53,47-49。
蔡進雄(1999)。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7-8。
盧姿里(2005)。師資培育多元化下教師教育專業表現研究之回顧。國民教育研究
學報,15,83-98。
蕭錫錡、梁麗珍(1998)。實習輔導教師應具備之能力。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2),
34-37。
賴光祺(2008)。「輔導與管教辦法注意事項」修訂過程評析。中等教育,59(2),
100-113。
謝美萱(2005)。孩子未來的老師如何養成?:談實習教師面臨的困境。人本教育札
記,193,20-25。
謝麗玉等(1991)。中國人的養育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鍾任琴(1995)。影響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之實習學校環境因素探討。八十四學年度師範
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1,501-528。
簡紅珠、江麗莉(1995)。國小成功、不成功經驗教師與初任教師的班級管理認知與內隱信
念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411-443。
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
顏國樑(2004)。教育法規。高雄:麗文。
顏國樑(2001)。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容分析、特色及建議。學校行政雙
月刊,13,89-100。
顏慶祥、湯維玲(2002)。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Borko, H. & Mayfield, V. (1995). The roles of the cooperating teacher and university supervisor in learning to teac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1(5), 501-518.
Calderhead, J. Robson, M. (1991).Images of teaching: Student teachers’ early conceptions of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7(1), 1-8.
Charles, C.M. (2002).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7th ed.).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Coldron, J.& Smith, R. (1999). Active location inteachers’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urriculum Studies, 31(6), 711-726.
Denzin, N. K.& Linconln, Y.S. (Eds.). (2003).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London: SAGE.
Feiman-Nemser, S. & Buchmann, M. (1987). When is student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3(4), 255-273.
Mason, D. (2005).Corporal punishment is legal in 22 states: Would you support its use in your school? NEA Today, 24(1), 38.
Nettle, E.B. (1998).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beliefs of student teachers dur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4(2), 193-204.
Samuel, M.& Stephens, D. (2000).Critical dialogue with self: Developing teacher identities and ro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5), 475-491.
Shantz, D. & Brown, M. (1999). Developing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of the supervising teacher. Education, 119(4), 693-694.
Smagorinsky, P., Cook, L.S., Moore, C., Jackson, A.Y.&Fry, P.G.(2004). Tensions in learning to teach: Accommod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teaching identit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5(1), 8-24.
Smith, K.E. (1997).Student teachers, beliefs about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Pattern, stabi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locus of contro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2(2), 221-243.
Spitalli, S.J. (2005). The don,t of student discipline. Education Digest, 70(5), 28-31.
Stanulis, R.N. (1995). Classrooom teachers as mentors: Possibili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contex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1(4), 331-344.
Tillema, H.H.& Knol, W.E. (1997).Promoting student teacher learning through conceptual change or direct instruc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3(6), 579-595.
Yinger, R.J. (1980). A study of teacher planning.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0(3), 107-127.
Zanting, A., Verloop, N., & Vermunt, J.D. (2001). Student teachers',beliefs of mentoring and learning to teach during practice teach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1), 57-80.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