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學習成效

:::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93
學號 
姓名卓韋瑩
標題國小教師的生涯發展-已婚女性教師的觀點
指導教授趙長寧
畢業日期2005-06
附件檔案 
參考連結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QUyqb/record?r1=1&h1=33
摘要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已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與其生涯觀。採用質性研究法,訪談七位在公立國小任教、教學年資在五年以上且育有子女的已婚女性教師,並根據訪談逐字稿進行資料分析、歸納。根據訪談結果,發現其生涯觀有四項:1.盡人事聽天命、2.賣力地在教職舞台上演出、3.「媽媽老師」的教職與母職重疊、4.自我的隱形。本研究並參考Bronfenbrenner(1979)生態系統理論,依個人因素、微層系統、中層系統、外層系統、鉅觀系統分別探討影響國小已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因素。
參考文獻一、中文部分
Crabtree, B. F. & Miller, W. L.(1999/2003).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黃惠雯、童婉芬、梁文蓁、林兆衛(譯)。最新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Gilligan, C. (1993/200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王雅各(譯)。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心理。
Hurlock, E. B.(1898/198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胡海國(編譯)。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Lott, B.(1996).Women`s lives: 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gender learning. 危芷芬、陳瑞雲(譯)。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
Magezis, J.(1996/2000). 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 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Newman, P. R. & Newman, B. M. (1991/1994).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吳幸玲、郭靜晃(譯)。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Olds, S. W. & Papalia D. E.( 1990/1995). Human development. 黃慧真(譯)。成人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
Patton, M. Q.(1990/1995).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李奉儒、吳芝儀(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Sharf, R. S.(1992/1998).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seling.李茂興(譯)。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文化。
Strauss, A. & Corbin, J.(1997).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sures and techniques.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Sigelman,C.K. & Shaffer,D.R.(1991/2001). 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 游恆山(譯)。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新堀通也(1991). Social Education. 黃振隆(譯)。社會教育學。台北:水牛。
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百合、游美惠(2003)。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4),61-92。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9)。教師心理衛生。台北:心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田秀蘭(1994)。Farmer的女性生涯動機理論。諮商與輔導,101,6-9。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田秀蘭(1997)。女性生涯發展之主要型態。諮商與輔導,133,18-20。
田秀蘭(1999)。女性對生涯阻礙知覺之質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1,189-107。
朱俊淇(2000)。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停滯期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朱曉瑜(1998)。大學理工科系畢業之女性生涯抉擇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1),41-66。
任東屏(1999)。碩士程度的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何淑禎(2002)。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慧萍(2003)。過去/ 現在 / 未來的交會─ 一位國中特殊班老師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季蓮(2002)。年輕女性的成長經驗與性別意識的形成歷程─ 以職場中的性別對待為入口。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金玉(2002)。高雄市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涯動機角色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青蓉(2002)。讀書會中女性學習的意涵之一:家庭主婦自信心的開展。載於李瑛、趙長寧(編),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何淑禎(2002)。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巫惠貞(2000)。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專業進修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寬芳(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台中縣市已婚職業婦女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貴花(1990)。從成年初期、中期探討台北地區雙生涯婦女之心理壓力與工作、婚姻及休閒間的適應。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昭慧(2002)。生命之河─ 一個中年女性安全感與母職的破解。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惠茹(2001)。多數的性別、少數的權力。兩性平等教育學刊,21,120-122。
李惠茹(2002)。台南市國中女教師的職業選擇與晉遷―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數。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藹慈(1993)。傳統與非傳統職業婦女職業選擇之相關變項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吳敏綺(2001)。國民小學女性主任自我概念、角色壓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珍梅(2003)。國小女教師工作與家庭研究:女性主義觀點與沙圖象徵意涵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鄉泉(1999)。大學程度婦女生涯轉換相關因素與及策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慎慎(2001)。連結與婦女學習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學刊,30,81-116。
吳玉鈴(2001)。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學刊,30,1-24。
吳麗明(2004)。女研究生就學就業與母職實踐之對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芝儀(2003)。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3-170)。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利翠珊(2002)。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179-218。
邱珍琬(2004)。一位教師的成長─敘說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8(上),193-232。
邱文彬、林美珍(1999)。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1),37-62。
武曉霞(2002)。台北縣國中小女性校長領導行為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慧洵(2001)。她們眼中的學校教育與文憑:不同口和高學歷女性的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秀祝(1999)。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¾十位女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靖芬(1999)。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乃慧(1999)。高雄市職業婦女生涯發展、教育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慧瑜(199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師關注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益慶(2000)。影響國小教師選擇教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靜慧(2003)。國中出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之研究:以六位女校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幸台(1995)。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幸台(1997)。教師角色與生涯發展。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15-18。
林芳玫、張晉芬(1999)。性別。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林美容(1999)。中年婦女的生涯轉換。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靜宜(2001)。國小女性教師的生涯阻礙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玉靖(1997)。影響已婚女性職業選擇因素之研究―供給面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姵含(2005)。四位中年職業婦女的生命故事―以利文森的成人發展理論為軸。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瑞璇(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如茵(2003)。一位國小退休女性教師生命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胡幼慧、姚美華(2001)。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胡幼慧(2001a)。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1-285)。台北:巨流。
胡幼慧(2001b)。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台北:巨流。
徐心怡(2002)。女性工作者對企業內家庭親善政策需求之研究:工作―家庭衝突觀點。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宗國(1993)。女人和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6。
孫國華(1997)。國民中學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慧美(1998)。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角色之衝突及適應歷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莊慧美(1999)。傳統及現代觀念與女性之生涯發展—以屏東女性教師為例。學生輔導,61,58-65。
師瓊璐(2000a)。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師瓊璐(2000b)。選擇成為校長主任或繼續留在教室。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69-79。
高秀蓉(1999)。未婚女性教師的生涯轉換歷程:以兩位師資班結業教師為例。輔導季刊, 37(3),1-9。
高秀蓉(2000)。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1-154)。台北:師大書苑。
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梁瑞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教育部(2005)。九十三學年度各級學校概況表。台北市:教育部。2005.7.7.,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f.xls
張豊儒(1999)。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瀞文(1999)。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意湉(2003)。女性護理人員的職場體驗:以某地區醫院為例的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介貞(1987)。已婚女性就業與否、家庭型態、生命週期三者與壓力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清官要管家務事。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9-251)。台北:女書。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淑貞(2003)。國小碩士教師研究所進修學習意涵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許鶯珠(2001)。選擇非傳統職業女性之生涯抉擇因素及其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碧純(2001)。女性專業工作者工作地位之研究:以台灣女醫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永佳(1999)。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私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思穎(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仕仁(2004)。從教師到校長晉升之性別化歷程。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陳皎眉(1989)。婦女的日常生活需求、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滿意的關係。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頁153-179)。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陳佑任(2002)。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添球(198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性之研究¾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活世界的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49)。高雄:麗文。
陳昱儒(1996)。工作與家庭:女性生活場域中的成就觀。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昱儒、黃光國(1999)。台灣社會中女性的生活場域與成就:女醫師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109-150。
陳淑君(1998)。輔導教師的專業生涯發展歷程與其阻隔因素之質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怡錚(1999)。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惠娟(1998)。國民小學教師對女性主義母職概念接受程度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美玲(1992)。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生涯抉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思穎(199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豔紅(2001)。國民小學女性主管角色衝突與調適歷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符碧真(1999)。誰來當老師?我國教師組成結構變化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9(3),377-397。http://nr.stic.gov.tw/ejournal/ProceedingC/EJ03_v9n3.htm
連雅慧(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葉志偉(2001)。男性教育人員中年危機相關研究¾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游美惠、柯伯昇(2004)。台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4),45-77。
傅琇悅 (2001)。年輕女性工作者生涯阻隔、生涯動機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等(2003)。社會問題與適應(上)―個人與家庭。台北:揚智。
董秀珍(2002)。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珮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富順(1997)。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有麗(2000)。女性公務人員生涯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靜儀(2002)。駐防軍人妻子生活經驗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政傑、張芬芬、蔡敏玲等人(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曾慧敏(1993)。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溫純(1986)。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壓力與婚姻適應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童鳳嬌(2004)。家管與主管¾ 一位國中女校長的生命經驗。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童有慧(2002)。花蓮縣非本地籍偏遠國民小學教師留任意願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淑涵 (2002)。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櫻華(2004)。女性軍訓教官職場經驗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翟智怡(2001)。高中職女性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翟智怡(2003)。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相關因素。諮商與輔導,214,2-4。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齊宗豫(2001)。男性身分、自我探索與實踐¾一位國小準校長的成長之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潘慧玲(2002)。性別視域的教師生涯。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頁223-24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蔡永強(2003)。山海的女兒¾五位原住民女性教育菁英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蜀雲(1993)。國中教師生涯階段、職業興趣與工作價值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素紋(2001)。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瑞君(2003)。傾聽我們的聲音¾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麗雯(1989)。臺灣省政府女性主管事業生涯發展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姵嘉(1993)。我的未來不是夢-高科技產業工程師的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光第(2001)。女性社會工作碩士教育歷程與專業生涯發展狀況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麗美(2004)。國小女性校長參與行政心路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修靜(2000)。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之關係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287-314。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雅惠(1997)。國小教師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狀況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恒妏(2003)。中學教師性別角色、婚姻態度對其生涯轉變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鳳英(1999)。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87-226)。台北:女書。
劉梅君(1999)。性別與勞動。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 (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253-303)。台北:心理。
劉慧俐(1985)。醫師專業生涯與婚姻、家庭之研究─著重女醫師角色之探討學位。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慧俐、藍忠孚、藍采鳳(1995)。女醫師專業生涯、婚姻與家庭之研究。中華衛生雜誌。14(6),461-469。
鄭忍嬌(1989)。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自我狀態、適應方式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佳慧(2004)。成人生涯阻礙因應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佳敏(2000)。她的故事― 一位國小女校長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晴鈺(2003)。年輕女性生涯抱負之模式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謝美蘭(2001)。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學生學習與工作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秀芬(1998)。台灣女性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1-34。
戴素珍(2001)。女性教師生涯詮釋學研究—以一位在職進修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奕蕙(2000)。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寶鳳(1993)。成年婦女生涯轉變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桂芬(1993)。女性生涯發展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24)。台北:心理。
鐘珠蓮(2003)。女性員工生涯發展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繆敏志(1992)。女性生涯發展之探討。台北護專學報,9,271-314。


二、英文部分
Acker, S. (Eds.). (1989). Teachers, Gender and Careers. N. Y.: The Falmer .
Astin, H. S. (1984). The meaning of work in women's lives: A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career choice and work behavior.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4), 117-126.
Allatt, P., Keil, T., Bryman, A., & Bytheway, B. (1987). Women and the life cycle transitions and turning-points. N.Y.: St. Martin’s.
Biklen, S. K. (1995). School work: Gender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all, S. J., & Goodson, I. F. (Eds.). (1985). Teachers’ lives and careers. London: The Falmer.
Baruch,G. K., Biener, L., & Barnett, R. C.(1987). Women and gender in research on work and family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2, 130-136.
Betz, N. E., & Fizgerald, L. F.(1987). The career psychology of women. N.Y.: Academic.
Bhalalusesa, E.(1998). Women’s career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 Gender and Education, 10(1), 21-33.
Bieschke, K. J., & Pearson, S. M.(2001). Succeeding against the odds: An examination of familial influences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frican American wo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8(3), 301-309.
Blackmore, J. (1999). Troubling women-feminiam,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belpnia: Open University.
Borman, C. A., & Guido-DiBrito, F. (1986).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Helping Cinderella lose her complex. Journal of Career Education , 12(3), 250-261.
Chodorow. N. J.(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hodorow, N. J. (1989).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y.UK: Polity.
Evetts, J. (1989) .The internal labour market for primary teachers. In Acker, S. (Eds.) Teachers, Gender and Careers (pp187-202). N. Y.: The Falmer.
Evetts, J. (1990). Women in primary teaching: Career contexts and strategies. London: Unwin Hyman.
Evans, N. J., Forney, D. S., & Florence Guido-DiBrito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armer, H. S.& associates (1997). Diversity and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 London:Sage.
Farber,R. S.(1996).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n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 within a family.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4(4),329-342.
Felmlee, D. H. (1984). The dynamics of women’s job mobility.Work and Occupations,11,259-281.
Grant, R. (1989). Women teachers’ career pathway: Towards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career’ , In Acker, S. (Ed.), Teachers, gender and careers (pp 35-52). London: Falmer.
Hackett, G., & Betz, N. E.(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326-339.
Lather, P. (1987). The absent presence: Patriarchy, capitalism, and the nature of teacher work.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4(2), 25-38.
Levinson, D. J. (1996). The seasons of a woman’s life. N.Y.: Alfred K. Knopf.
Lemme, B. H. (1995). Development in aulthood. Boston: Allyn & Bacon.
Lucas,M. S., Skokowksi, C. T., & Ancis, J. R.(2000). Contextual them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of female clients who indicate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8(3), 316-325.
Lyson, T. A. (1984) . Sex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a male or female career line-an analysis of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values.Work and occupation, 11(2), 131-146.
Matlin, M. W.(1996).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Florida: Marcourt Brace College.
Marks, G., & Houston, D. M. (2002). The reterminants of young women’s intentions about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family life.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15(3), 321-336.
Matsui, T., Ohsawa, T., & Onglatco, M. (1995).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the stress-buffering effects of husband support and coping behavior among Japanese married working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47, 178-192.
Marshall, J. (1995). Women managers moving on exploring career and life choices. London: Routledge.
Merriam, S. B., &Caffarella, R. S. (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 (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Clean, R.(1992). Teachers’ career and promotion pattern: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London: the Falmer.
Merriam, S. B. & Brockett, R. G.(1997). The adult learner and concepts of learning. In Merriam, S. B. & Brockett, R. G. ( Eds.). The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pp.129-15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ller, J. B.(1986). 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2nd edition). Boston: Beacon .
Nias, J. (1989). Commitment and motivation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review, 33(3), 181-190.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Psathas ,G. (1968).Toward a Theory of Occupational Choice for Women.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52, 253-268.
Peake, A., & Harris, K. L. (2002). Young adults’ attitudes toward multiple role planning: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career traditionality, and marriage pla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0, 405-421.
Poole, M. E., & Langan-Fox, J. (1997). Australian women and careers: Psychologic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 over the life course. Australia: Cambridge University.
Sikes, P. J., Measor, L., & Woods, P. (1985). Teacher careers: Crises and continuities. London: The Falmer.
Sterrett, E. A. (1999). A comparison of women’s and men’s career transition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5(4), 249-259.
Sinacore-Guinn, A. L., Akcali, F. O., & Fledderus, S. W. (1999). Employed women :Family and work-reciprocity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5(3), 187-204.
Smart, R. M. (1998). Career stages in Australian professioal women: T test of Super’s Mod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2, 379-395.
Tennant, M., & Pogson, P. (1995). The life course as a social construct. In Tennant, M., & Pogson, P. (Ed.) . Learning and change in the adult years-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pp99-11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Ussher, J. M. (1989). The psychology of the female body.N. Y.: Routledge.
Valdez, R. L., & Gutek, B. A. (1987). Family roles: A help or a hindrance for working women? In B. A. Gutek & L. Larwood(eds).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pp157-169) .Newbury Park : Sage.
Whitbourne, S. K (1986). Adult development.N.Y.:Praeger.
White, B., Cox, C., & Cooper, C. (1992). Women career development a study of higher flyers. Oxford: Blackwell.
Whitbourne, S. K., & Powers, C. B. (1994). Older women’s constructs of their live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xplo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38(4), 293-306.
Yong, G. (1997). Adult development,therapy, and culture-a postmodern synthesis.N.Y.: Plenumt.
Zytowski, D. G. (1969). 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7, 660-664.
賴苑玲(1996). Theories of adult development: A comparison of Erikson’ s and Levinson’s model.台中師院學報,10,245-258.
趙長寧(2003). In search of institutional responsiveness: An investigation of adult student’s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成人教育學刊,6,179-235.
Ziff, K. K. (2002). Hom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 life history of Elia Hill Swann, 1987-1961,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9(1), 1-17.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