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學習成效

:::
論文內容
論文分類97
學號 
姓名洪伶怡
標題社區大學教師教學之研究──以中部一所社區大學教師為例
指導教授釋見咸
畢業日期2009-06
附件檔案 
參考連結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QUyqb/record?r1=1&h1=9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大學教師思考內涵及教學實務之情形,期望透過教師思考之研究,提供社區大學教師專業發展之建議。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中部地區一所社區大學為範圍,選取五位任教於同一門課程之教師為對象,進行訪談及參與觀察,經由研究分析之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茲說明如下:
參考文獻一、中文部分
文建會(2004)。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2004年12月17日,取自http://www.cca.gov.tw/news79/index0.7htm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3。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23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十版)。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McMillan, J. & Schumacher, S.著(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秀玲(1997)。主要教學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117-183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江世豪(2004)。科學教學實務中的認知腳本與教師思考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明修、陳定銘(2001)。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以社區大學運動為例。2006年3月21日,取自http://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2.php
江明修、鄭勝分(2003)。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2006年3月21日,取自http://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3.php
行政院主計處(2008)。大專校院概況。2008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23&CtNode=4610
行政院主計處(2009a)。各級學校概況。2009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23&CtNode=4610
行政院主計處(2009)。各級教育學生在學率。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23&CtNode=4610
何青蓉、趙淑美(2002)。運用學位授予提昇男性就讀社大意願之辯證。教育研究月刊,100,57-65。
何青蓉、趙淑美(2004)。民眾對社區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的認同:一項調查結果的啟示。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1-38。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企業大學。教育研究月刊,121,152。
李丁讚、范雲(2004)。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兼論社區大學當成一種公共領域。載於2004台灣社區大學導覽(64-74頁)。台北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李天健(2001)。專訪台灣社區大學運動發起人黃武雄教授─社區大學的社會定位─發展公民社會。教育研究月刊,92,77-89。
李宗薇(1997)。教學設計。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67-116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重志(2000)。社區大學教學領域之檢討與期待。2006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napcu.org.tw/Napcu/BDataBase/detail2.aspx?id=70
阮小芳(2000)。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的理念。載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113-139頁)。高雄市:復文。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市:心理。
林孝信(2004)。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載於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93-101頁)。台北縣:左岸文化。
林幸璇(2004)。社區大學教師成人教學評鑑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振春(1995)。團體技巧在成人教學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37-69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清江等(1992)。成人教育師資培育及進修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創偉(2006)。社區大學教師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8)。教學研究發展及其對師資培育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報,11,121-146。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4)。2004年台灣社區大學導覽。台北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9)。社區大學成立總數。2009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napcu.org.tw/napcuwebsite/
金毓翎(2006)。得勝課程教師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兆偉、卓佩玲(2000)。師範大學畢業國中實習教師的教師思考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教育學刊,16,33-71。
施偉隆(2002)。教師教學思考歷程之價值觀─以一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琦婷(2004)。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初體驗─從電影關懷多元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頁)。台北市:巨流。
孫志麟(1992)。教師思考研究之探討。教育研究,27,24-29。
徐心浦(2004)。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3。
高博銓(2004)。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21,72-83。
崔光宙(1992)。欣賞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七版)(229-256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新仁(1993)。教室管理的理念與實務。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251-270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符碧真(2007)。大學教學與評量方式之研究。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10。2009年5月19日,取自http://info.cher.ntnu.edu.tw/epaperi/prevcato/index2.php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05年11月15日,取自http://lifelong.edu.tw
教育部(2005)。近十年來教育發展概況統計摘要表─高等教育。2006年3月10日,取自http://140.111.1.192/statistics/
莊璧菁(1995)。成人教學情境的安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361-379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雀階(2006)。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互動策略與教學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玉霞(1994)。準教師的思考與師資培育,教育研究,38,37-47。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十七版)。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義章(1997)。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思考與呈現其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夙貞(1995)。討論法在成人教學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93-124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怡文(2004)。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昭曄(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思考之研究:師範大學與教育學程畢業生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娟(1997)。我國社教機構成人教師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硏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朝霖(2002)。外推、對話與連結──社區大學課程之定位與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00,51-56。
彭森明(2005)。社區大學的社會責任。載於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26-33頁)。台北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俊(2002)。國小初任教師的教學意象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1992a)。教學的一般模式。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七版)(71-79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2b)。教學目標。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七版)(81-115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宜雯(2003)。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武雄(1997)。再半個世紀。人本教育札記,93,74-75。
黃武雄(1998a)。深化民主與發展新文化。人本教育札記,105,105-109。
黃武雄(1998b)。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兼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通案。載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入學與選課手冊。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黃武雄(2001)。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月刊,92,5-9。
黃武雄(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100,32-45。
黃武雄(2003a)。教改怎麼辦?教育研究月刊,106,53-89。
黃武雄(2003b)。學校在窗外。台北縣:左岸文化。
黃武雄(2004)。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學學術課程的定位。載於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110-130頁)。台北縣:左岸文化。
黃武雄(2008)。倡議社區大學的初衷。2008年11月19日,取自http://10thconference-napcu.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22.html
黃政傑(1997)。教學的意義與模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1-25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昭誌(2006)。社區大學成人教師專業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敏(1994)。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兩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1988)。比較成人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1995)。成人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及教學原則。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1-35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2)。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27,105-125。
黃富順(2003)。比較終身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等(1995)。成人教育師資專業培訓課程規劃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台北市:心理。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尚青(2004)。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德(1995)。成人教師的專業訓練與培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409-441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惟曾(1995)。講述法在成人教學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71-91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再版)。台北市:心理。
趙長寧(2004)。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發展之概況與困境:分殊化或同型化?載於2004年社區大學秋季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73-88頁)。台北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趙長寧(2005)。大學成人學生校園學習之理論初探。成人及終身教育,8,17-24。
趙華鈺(2008)。台灣社區大學日文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社區大學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秋金(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附設補校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硏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硏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線上牛津英語大辭典(2007)。信念。2007年4月7,取自:http://dictionary.oed.com/cgi/entry/50019909?single=1&query_type=word&queryword=belief&first=1&max_to_show=10
蔡克容(1998)。教師思考研究之探析,臺北師院學報,11,151-176。
蔡秀美(1995)。成人學習評量。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381-407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秀美(2003)。全民終身教育思潮與社區大學未來發展的省思。成人教育,76,2-9。
蔡培村(1996)。有效的成人教學策略。載於蔡培村(主編),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87-101頁)。高雄市:麗文。
蔡培村(2000)。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57,2-10。
蔡傳暉(2002)。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2006年3月9日,取自http://cuy.ylc.edu.tw/lifelong/new_page_22.htm
蔡傳暉(2004)。建立一個具有改革意識的成人教育傳統。載於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90-92頁)。台北縣:左岸文化。
賴素華(1995a)。成人教學原則與技巧。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267-291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素華(1995b)。成人教師角色與良師特質。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343-359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楊智文化。
謝怡如(2006)。社區大學教師專業知能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瞿仁美(1997)。國小補校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硏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紅珠(1988)。教師思考之研究與師範教育,國教世紀,24(3),22-25。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趨勢。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七版)(423-449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簡茂發(1992)。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七版)(393-422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魏惠娟(2000)。對於台灣地區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現況的一些省思。成人教育,57,28-34。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1頁)。台北市:巨流。
蘇冠榮(1999)。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連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市:允晨。
顧忠華(2008)。迎接社區大學的下一個十年─社區大學的發展策略。2008年11月23日,取自:http://10thconference-napcu.blogspot.com/2008/08/blog-post_9235.html

二、英文部分
Apps, J. W. (1989). Providers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 framework. In S. B. Merriam & P. M. Cunningham(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pp.275-28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org, M. (2001). Teachers' belief.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journal, 55(2), 186-187.
Brookfield, S. D.(1986). Understanding how adults learn. In S. D. Brookfield,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adult learning(pp.25-3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alderhead, J. (1987). Introduction. In J. Calderhead(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pp. 1-19). London: Cassell.
Calderhead, J. (1996). Teachers: Belief and knowledge. In D. C. Berliner & R. C. Calfee(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pp. 709-725). New York: Macmillan.
Campbell, D. D. (1984). The new majority: Adult learners in the university. Edmonton, Alta: University of Alberta Press.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 In M. 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 (pp.255-196). New York: Macmillan.
Clark, C. M. & Yinger, R. J. (1977).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Curriculum inquiry, 7(4), 279-304.
Clark, C. M. & Yinger, R. J. (1979). Teacher thinking. In P. L. Peterson & H. J. Walberg(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pp. 231-263). Berkeley, California: McCutchan.
Clark, C. M. & Yinger, R. J. (1987). Teacher planning. In J. Calderhead(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 (pp.84-103). London: Cassell.
Clark, C. M. (2005).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bout teacher preparation: Contribu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In P. M. Denicolo & M. Kompf (eds.), Teacher thinking and professional action (pp. 177-188).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Cross, K. P. (1981). Growth of the learning society. In K. P. Cross,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pp.1-3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1982). Adult education :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 Row.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Collier McMillan.
Dunkin, M. J. & Biddle, B. J.(1974). The study of teach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Seabury.
Gage, N. L.(1978). The sceintific basis of the art fo teach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Gibb, J. R. (1960). Learning theory in adult education. In M. S. Knowles(ed.), 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Glesne, C. (1999).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2nd ed). New York: Longman.
Hager, P. (2001).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informal learning. In D. Aspin, J. Chapman, M. Hatton & Y. Sawano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ifelong learning (pp. 79-92).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Hativa, N. (2000). Teacher thinking, beliefs, and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Instruction science, 28, 331-334.
Ho, C. -J. (200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movement in Taiwan: A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3(5), 487-500.
Holford, J. & Jarvis, P. (2000). The learning society. In A. L. Wilson & E. R. Hayes (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pp.643-65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Hutchins, R.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F. A. Praeger.
Jackson, P. W. (1968). Life in classroom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Kasworm, C., Sandmann, L. & Sissel, P. (2000). Adult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 L. Wilson & E. R. Hayes(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pp.449-463).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idd, J. R.(1973). How adults lear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 (1980). What is andragogy. In M. S. Knowles,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pp.40-62).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 (1984).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Houston: Gulf.
Knox, A. B. (1977). Adul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egge, D. (1982).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in Britain.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Leicester, M. & Parker, S. (2001). From adult education to lifelong learning. In D. Aspin, J. Chapman, M. Hatton & Y. Sawano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ifelong learning (pp.109-118).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Lincoln,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Merriam, S. B & Brockett, R. G. (1997a). What counts as adult education? In S. B. Merriam & R. G. Brockett, The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pp. 3-2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 & Brockett, R. G. (1997b). The adult learner and concepts of learning. In S. B. Merriam & R. G. Brockett, The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pp.129-15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 & Caffarella, R. S. (1999). Andragogy and other models of adult learning. In S. B. Merriam & R. S. Caffarella,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2nd ed.)(pp. 271-28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2007a). Belief. Retrived April, 17, 2007,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belief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2007b). Adult. Retrived April, 17, 2007,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adult
Miller, H. L.(1964).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Nespor, J. (1987).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vulum studies, 19(4), 318-328.
Neuman, W. L.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padopoulos, G. (2002).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 In D. Istance, H. G. Schuetze & T. Schuller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lifelong learning: From recurrent education to the knowledge society (pp.39-46). UK: SRHE & Open University.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Newbury Park: Sage.
Peterson, P. L., Marx, R. W. & Clark, C. M. (1978). Teacher planning,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5, 417-432.
Pope, M. (1993). Anticipating teacher thinking. In Day, C., Calderhead, J. & Denicolo, P.(eds.),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Understand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Falmer.
Pratt, D. D. (1998). The research lens: A general model of teaching. In D. D. Pratt & associates(eds.), Five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in 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 (pp.3-13). Florida, U.S.A.: Krieger.
Schuetze, H. G. & Slowey, M. (2000). Trad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H. G. Schuetze & M. Slowey (eds.), Higher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change (pp.3-24).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Scott, P. (2003). The death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birth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J. Field & M. Leicester (eds.), Lifelong learning: Educ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 (pp.29-42). London: Routledge-Falmer.
Shavelson, R. J. & Stern, P. (1981). Research on teachers' pedagogical thoughts, judgments, decisions, and behavio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1(4), 455-498.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mith, B. O. (1987). Teaching: Definitions of teaching. In M. 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11-15).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Englewood Cliffs, N. J.: Cambridge adult education.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Vella, J. (2002). Learning to listen, learning to teach: The power of dialogue in educating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eisman, I. M. & Longacre, M. S. (2000). Exploring “community” in community college practice. In A. Wilson & E. Hayes (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pp.360-374).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