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分類 | 95 |
---|---|
學號 |   |
姓名 | 李慧韻 |
標題 | 國中普通班學生對資源班身心障礙同儕的態度:以台中縣為例 |
指導教授 | 李信良 |
畢業日期 | 2008-06 |
附件檔案 |   |
參考連結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vv0qf/record?r1=1&h1=26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普通班學生對資源班身心障礙同儕的態度:以台中縣為例,研究者以改編的「國中學生對身心 障礙同儕態度量表」做為研究工具 ,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抽取國民中學普通班的學生734名為研究對象, 蒐集之資料以 Pearson 積差相關、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五版)。台北:五南。 王欣宜(2000)。心理學。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王振德(1987)。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 期, 99-152頁。 毛連塭(1994)。當前特殊教育的兩個重要理念。特教新知通訊,2(3),1-2。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集刊,24 期,261-274頁。 余文釗(1993)。管理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玉琴(2002)。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 模式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昌(1990)。台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生接納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碧真(1992)。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華國(1991)。特殊教育的新境界。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八十年年刊,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編印,3-11。 吳幼妃(1982)。社經地位的測量及問題。教育文粹,11期,110-115 頁。 吳武典(1995)。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系列。 吳武典、梁能(1978)。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研究。測驗年刊,25期, 85-93頁。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宗賢(1977)。學生個人品質與教師期待及喜愛的關係。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 期,27-76頁。 吳裕益(2002)。影響因素分析成敗的變因之模擬研究。 吳裕益(2002)。因素分析法在測驗分析上之應用及問題。 吳勝儒(2000)。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聰賢(1989)。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吳麗君(1987)。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杞昭安(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美玲(1995)。桃園縣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林生傳(198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宏熾(1999)。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與自我擁護。社會福利,140期, 25-41頁。 林東山(2005)。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坤燦、洪麗遠(1992)。國小學生接納智能不足兒童態度與行動之實驗研究。特殊教育季刊,44 期,11-16頁。 林美和(1985)。推動回歸主流應有的認識。特殊教育季刊,17期,8-11頁。 林美珍(1983)。大學生對特殊兒童的社會態度。教育與心理研究,6期,55-73頁。 林素美(1988)。小學生對肢體障礙學生態度改變實驗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真(2001)。如何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台北:心理。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乾福(2003)。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豐成、蘇再添(1990)。國小學生對智能不足同學接納態度之研究。台灣省第一屆國小教育學術論文發表。 林寶山、李水源(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邱上真(1999)。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協會主編,迎千禧談特教,191-207,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邱上真(2000)。帶好每位學生:理論實務與調查研究-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兆雄、項麗娜(1980)。大、中、小學生對肢體殘障者態度之調查研究。教育文摘,5(2),105-113 頁。 黃中天、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洪雪萍(2000)。國小教師對智能障礙態度與歸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涂添旺(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池(1986)。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嘉 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皎眉、杜富漢(1984)。對殘障者態度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8 期, 91-112 頁。 陳榮華(2001)。智能不足研究(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張世慧(1989)。普通班學生對資源教室態度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季刊,33,28-34。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素玉、謝俊明(1999)。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聽障生之接納態度。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張照明(1996)。大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儕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為藩(1982)。特教導論。輯於郭為藩等編,特殊兒童的教育診斷,1-34頁。台北:正中。 莊慶文(2001)。台北市保育人員及國小教師對殘障兒童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偉岳(1995)。國小學生對不同回歸方式智能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9)。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評量、教學及行政支援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之安置原則與輔導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資源班方案。台北:教育部。 黃中天、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金源(1988)。我國國小啟智班學童回歸主流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特殊教育叢書,10 期,屏東師範學院。 黃崑發(2002)。高中職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廷(1995)。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學生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珍、許秀英(1992)。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學的接納態度。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 期,61-72 頁。 黃馭寰(2002)。國小教師對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的接納態度之調查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樹人(1994)。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1997)。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大 學同儕對其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期,1-39頁。 楊接信(2002)。新竹縣中等學校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麗香(2003)。花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楊麗香(2003)。新竹縣中等學校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惠春(1990)。學習困難學生的輔導。輔導通訊,18,10-12。 簡茂發(1977)。都市與鄉村兒童友伴關係的影響因素分析。測驗年 刊,24期,32-40頁。 簡明建、邱金滿(2000)。特殊教育的發展與指標。載於林寶貴主編: 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鍾書得(1998)。台北市高職聽障學生休閒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慧欣(1995)。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197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 期, 218-223 頁。 蕭芳玲(1995)。「認識特殊兒童課程」對國中生接納特殊兒童效果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清守(1987)。大學生幫助肢障者的行為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 期, 69-86頁。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敏(1996)。台北市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hmad, B.(1992).The effect of social contact on colleg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students with severe mental handicap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7(2) , 87-103. Alhamaudi,F.A.(1996).Attitudes toward disabilities in Saudi Arabi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disabilityandresponsibility framewor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IL. Allport, G.W.(1967).Attitude. In. M. Fishbein (Ed.), Reading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pp. 457-468). NY: John Wiley & Sons. Amato,P.R.(1983).Helping behavior i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Field studies based on a taxonomic organization of helping episodes. Asher, S., & Wheeler, V.(1985). Children's loneliness: A comparison of rejected and neglected peer statu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53,500-505. Baker, L.D., & Reitz, H.J.(1978).Altruism toward the blind : Effects of Sex of helper and dependency of victim. The Journal of Social Phychology,104, 19-28. Barrett, J., & Kitchenham, A.(1992). An analysis of Q_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toward adolescent handicapped peer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6, 201-211. Buhrmester, D., and Furman, W.(1987).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ionship and intimacy. Child Development, 58, 1101-1113. Cole, D. A., & Meyer, L. H.(1991).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child outcom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3), 340-351. Doise,W.(1990).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competencies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In H.Foot, M.Morgan,&R.Shure(Eds.),Children helping children,(43-64).New York:John Wiley&Sons. Fenrick, N. J., & Petersen, T. K.(1984). Developing positive changes in attitude toward moderately /severely handicapped students through a peer tutoring progra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19 (2), 83-90. Gresham, F. M.(1982).Misguided mainstreaming : The case for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handicapped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 , 48(5), 422-433 . Hartup, W.(1983).Peer relations. In E.M. Hetheringto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Vol.4). New York: Wiley. Hazzard,A.(1983). Children’s experience with,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7, 131-139. Hollingshead, A.(1975). Elmtown’s youth and Elmtown revisited. New York: Wiley. Horne, M.D.(1985). Attitudes toward handicapped students: Professional, peer, and parents reactions. Hillsdale, N. J. . Jones, R. L.(1984).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in speci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ational Inst. Of Education(ED),Washington, DC. Kang,Y.W.(1976). Attitudes toward blindness and blindness people among theological and education stud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37, 365-368. Katz,D.(1967)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 In M.Fishbein(Ed.), Reading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pp.457-468).NY:John Wiley & Sons. Kneisel, P.(1987). Social support preferences of female adolescent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personal str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Baltimore. Kirk,S.A.,&Gallagher,J.J.(1983).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Lehrer,A.(1983). The effects of mainstreaming on stereotypic conceptions of the handicappe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7(2),94-99. Lippman, L.(1977). Attitudes toward the handicapped : A son betwee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harles C. Thomas. McQuilkin, J.I., Freitag, C.B., & Harris, J.L.(1990).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 handicapped person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31, 17-22. Morris, J.R.(1984).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 persons with specific handicaps. Michigan, U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83309) Peterson, G.F.(1974).Factors related to the attitudes of nonretarded children toward their EMR peer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79,412-416. Rizzo, T.L., & Wright, R.G.(1988).Physical educations’ attitudes toward teache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handicaps. Mental Retardation,26,307-309. Sandbery, L. D.(1982). Attitudes of nonhandicapp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ward school aged mentally retarded studen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17, 30-34. Sharon, D.(1992):Roport Card to the Nation on Inclusion in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2 778) Siperstein, G.N., Gottlieb, J., & Bak, J.J.(1977). Physical stigma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s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first impressions of handicapped peer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81(5),455-462. Siperstein,G.N., & Bak, J.J.(1986).Understanding factors that affect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mentally retarded peers. In C.J. Meisel(Ed.),Mainstreaming handicapped children (pp.55-75).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iriswna, B.(1975). A study of teacher of attitudes toward the visual impaired in the Republic of Sri Lank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Nov.),36(5 -A),27 - 45. Stovall, C., & Sedlacek, W.E.(1983).Attitude of male and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al, 24, 325-330. Wood, J.W., & Reeves, C.K.(1989).Mainstreaming:An overview. In J.W. Wood(Ed.), Mainstreaming: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eachers(pp.1-30).Columbus, OH: Merrill. Ysseldyke, J. E., Thurlow, M. L., Christenson, S. L., & Weiss, J. (1987). Time allocated to instruction of mentally retarded, learning disabled, emotionally disturbed, and non-handicapped elementary student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1(3), 43-55. Young,H., & Ferguson, L.(1979).Developmental changes through adolescence in the spontaneous nomination of reference groups as a function of decision contex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8,239-252. Zakay, D.(1985).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and daily contact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aphasic childre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55, 1-10. Zimbardo, P.G.(1988).Psychology and life(12th ed.)Stanford, CA:Harper Collins. |